朱元璋抚着胡须,微微点头:“妙云这想法不错。只是朝中局势复杂,如何分辨哪些人是可以信任的呢?”
这时,一直沉默的朱标开口道:“儿臣在朝中还有一些旧部和朋友,他们对父皇和大明忠心耿耿。儿臣可以修书几封,派人秘密送去,试探一二。”
朱棣看着朱标,眼中满是信任:“大哥做事沉稳,有大哥出面联络,想必能找到可靠之人。”
于是,朱标立刻伏案写信,详细说明了当前的情况和他们的计划,希望对方能够给予支持。信写好后,他挑选了几个心腹之人,分别带着信件秘密前往京城。
数日后,派去京城的人陆续传回消息。朱标收到了几封回信,其中有几位大臣表示愿意暗中相助,他们对朱允炆的暴力削藩之举也极为不满。
朱元璋看完回信后,脸上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看来,朝中还是有不少忠义之士的。如今内应已有,接下来便是如何进军京城了。”
朱棣精神一振,说道:“儿臣建议,我们兵分三路。一路由徐达将军率领,从正面佯攻,吸引朱允炆的主力部队;一路由我带领,绕道京城后方,截断他们的粮草补给;大哥则带领一部分精锐,在京城内应的配合下,伺机攻入京城。”
徐达点了点头,分析道:“燕王殿下此计甚妙。正面佯攻虽有危险,但我定会尽全力拖住敌军,为其他两路创造机会。”
朱标也表示同意:“老四安排得妥当。我定会与内应紧密配合,一举拿下京城。”
朱元璋站起身来,环顾众人,目光坚定:“好,就按此计划行事。此次行动关乎大明的未来,关乎我朱家的兴衰,诸位务必全力以赴!”
众人纷纷抱拳,齐声高呼:“谨遵陛下旨意!”声音在营帐中回荡,透着破釜沉舟的决心。
然而,徐妙云心中仍有忧虑,她微微皱眉,轻声说道:“陛下,殿下们,虽说计划看似周全,但战争一起,生灵涂炭。我们此番目的是让朱允炆退位,能否尽量减少无辜伤亡?”
朱标温和地看了徐妙云一眼,点头道:“弟妹所言极是。我们起兵只为匡正朝纲,并非嗜杀之人。行军打仗之时,定要约束士兵,不可滥杀无辜。”
朱棣握住徐妙云的手,说道:“妙云放心,我等自当以仁义为本。只是朱允炆既已行此狠辣之事,若他负隅顽抗,我们也不能心慈手软。”
朱元璋长叹一声:“但愿这一战能早日结束,还百姓一个太平盛世。只是不知那朱允炆得知我们前来,会是怎样的反应。”
这时,一直静静倾听的徐达开口道:“陛下,依老臣之见,朱允炆年轻气盛,又有身边谋士怂恿,恐怕不会轻易退位。但他毕竟根基未稳,面对我们这般阵容,想必也会心生畏惧。”
朱棣冷笑一声:“哼,他若识趣,乖乖退位,还可保他一条性命。否则,休怪我等无情。”
几日后,三路大军依计划行事。徐达带领的先锋部队浩浩荡荡向京城正面进发。一路上,军旗猎猎作响,士兵们步伐整齐,士气高昂。
朱允炆得知朱元璋、朱标等人带领大军前来,顿时慌了神。他在宫中来回踱步,脸色苍白如纸,对着齐泰、黄子澄吼道:“你们不是说一切尽在掌握吗?如今该如何是好!”
齐泰额头满是汗珠,强装镇定:“陛下莫慌,京城城墙坚固,粮草充足,且我军早有防备。他们一时半会儿攻不进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黄子澄也附和道:“是啊陛下,我们可坚守不出,待敌军粮草耗尽,自然不战而退。”
朱允炆咬着牙,恶狠狠地说:“若是他们强行攻城呢?”
齐泰低头思索片刻,说道:“陛下,我们在城墙上布置了大量的弓箭手和投石车,定能给敌军迎头痛击。”
与此同时,朱棣率领的部队悄无声息地绕到京城后方。在一片隐秘的山林中,朱棣望着远处负责押运粮草的敌军队伍,眼中闪过一丝狠厉:“将士们,此次行动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一旦切断他们的粮草,京城内的敌军便不攻自破。”
将士们齐声高呼:“愿为殿下效死!”
而朱标这边,在城中内应的接应下,带着精锐部队悄悄潜入京城。在一处隐蔽的据点,朱标与内应大臣会面。
内应大臣见到朱标,立刻跪地行礼:“太子殿下,您终于来了。城中不少将士对朱允炆的做法也颇有怨言,只要您一声令下,我们定当追随。”
朱标扶起大臣,神色凝重:“有劳诸位了。此次行动,旨在恢复大明的清明,还百姓安宁。事成之后,我等定不会亏待大家。”
京城外,徐达的部队开始佯攻。震天的喊杀声中,士兵们抬着云梯冲向城墙。城墙上的守军立刻放箭、投石,一时间,战场上硝烟弥漫。
徐达站在阵前,手持长枪,大声喊道:“将士们,不要退缩!我们是为了大明的正义而战!”
城墙上,朱允炆看着城下如潮水般涌来的敌军,心中又惊又怕。他握紧拳头,对着身边的侍卫喊道:“给我狠狠地打,绝不能让他们攻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