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三星”帮忙,“圣光”在韩国开分公司的过程确实顺利。对于韩国毕业生和技术人员来说,“亚洲首富”的名头还是值几个钱的。
特别是网络传闻的小道消息,包括去年周青峰和李富真在香港的开创性直播,以及这次“首富”阁下秘密私访,总叫人觉着两人间有些说不清的关系。
很多八卦都认为,“三星”大小姐嫁个窝囊废实在太令人难以接受,考虑到“首富”的身价,似乎是更好的选择。
“圣光”韩国分公司就放在京畿道的“三星”总部旁边。周青峰很不要脸的拉李富真当形象大使,招聘广告上公然用大小姐的头像。
李富真被气的要骂人,打电话怒斥周青峰。
周大爷很委屈的反问——不是说好了愿意帮忙的吗?你要觉着吃亏,可以拿我的脸给“三星”打广告。
大小姐差点摔电话。
但“三星”内部讨论,觉着“周总裁”这张脸的商业价值和话题性似乎比李富真还大一点,好像不亏耶。
大小姐对此断然拒绝——这像话吗?搞得好像我跟那个混蛋有一腿似的。
但不得不说,李富真代言的效果挺好,韩国人就吃这套。
“圣光”在电视和网络上打广告,请了韩国明星搞点互动,主要招聘IT、电子、金融、机械、化学等方面的人才。
有意者把简历发到招聘邮箱,经过筛选后先电话初试,再安排面试。
自打东南亚金融危机后,日韩经济就不太好,企业倒闭和裁员是不稀奇的事。
“圣光”在封闭的日本开分公司,都能招聘了很多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在韩国更是被投来的简历挤爆邮箱。
好多人走投无路是要跳楼的,“圣光”的招聘算是一场及时雨,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恩德无量。
分公司原本只打算先招收八百人搭建组织框架。但应聘人员数量之多,质量之高,把周青峰都惊到了。
后来干脆敞开招收,只要能力符合要求,来者不拒——毕竟人才难得,挖别人家的人才更难得。
韩国经济到2003年就会彻底摆脱金融危机的困境,整个亚洲经济也会因为中国进入WTO而爆发旺盛的需求。
届时就没那么好的机会挖墙脚,再想招人可就难了。
在不受限的情况下,“圣光”的招聘人数迅速突破五千。其中过半都是三十到五十岁,年富力强有多年工作经验的骨干。
每天都有几百人接到通知,乘车赶到“三星”总部大楼,一拐弯就进了附近另一栋大楼的“圣光”分公司。
这种现象级事件引来诸多关注,连李富真自己都奇怪,特意戴着口罩墨镜和帽子,乔装打扮站在书岘洞的街道旁,看着在大楼前排队应聘的人员。
“那个混蛋到底在搞什么?”
李富真心中格外好奇,她手里就有“圣光”发的招聘简章。招聘的岗位分门别类,数量极多。
简章上开的薪水跟“三星”大企业对标,不高不低。但如果愿意去中国大陆工作,可以再上浮百分之二十。
按“圣光”的如意算盘,虽然来中国就多给钱,但来的人总得在中国消费吧。于是多给的钱能让本国人民也收益,一点不亏。
对于“圣光”的招聘,在韩国引发不小的轰动。
二十年后,中国人觉着自家社会内卷,年轻人不结婚不生孩子。但看看韩国才知道真正内卷是个啥状况——卷到生育率小于1。
韩国多山少地,搞农业是没指望的。全国一半人口和资源集中在汉城,大学毕业生想要找个好工作就必须进“三星”之类的大财团。
除此之外别无出路。
当中国人大骂资本搞垄断,逼人搞“二选一”,国家还能出面进行打击——韩国人连“二选一”都没有。
韩国自杀率比日本都高,不是高一点,是高一倍。年轻人不进财团就犹如低人一等,在社会中压根抬不起头来。
不时有人从“从圣光”分公司的大楼出来,欢天喜地的大喊大叫。有人跟等候在外的亲友拥抱在一起,哭的眼泪哗哗。
那样子不像是找到一份工作,而是上了“辛德勒的名单”,可以从绝境中逃出来。后头排队的人不时询问面试内容,彼此鼓劲加油。
“至于如此夸张吗?”李富真扭头问跟随来的助理,“为什么这些人会如此高兴?”
助理不假思索,“‘圣光’从中国只来了十来个人,他们大胆任用了很多韩国雇员担任高管。现在分公司总经理就是从“现代”集团挖过去的。因为是新公司,用人上相当大胆。很多重要岗位是三四十岁的人,这在韩国财团是不可想象的。”
都说日本企业论资排辈,韩国财团更是讲究等级差异。前辈后辈的文化极其浓厚,上下级关系就跟钢铁般牢固。
李富真接手新罗酒店,就是靠下狠心砍掉一批素餐尸位的老人才让经营局面获得改观。
但这仅仅是个酒店,庞大的“三星”集团内部有多少盘根错节的问题,这是连李健熙都难以处理的桎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