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十万马力”的回报,德国突破化工生产中至关重要的高压容器制造技术,成套生产线也向中国分享。
于是中国不用在美国浪费钱,派人去德国学习和采购就行。这同样节省了人力财力和时间,大幅降低成本。
又比如为了给德国发展提供所需的原油,“圣光”控制的“加利福尼亚标准石油”以成本价向德国出口。
德国的回报是以成本价提供矿山机械,且帮中国开办采矿学校,减少百万吨煤炭开采死亡数。
中德因为生存危机的压力,双方被选者交流频繁,犹如紧密啮合的齿轮,相互协调彼此的发展规划,配合的亲密无间。
这种协作能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高效,实在令人嫉妒。于是部分欧洲小国也想融入进去。
比如比利时、意大利等国的被选者就准备加入。他们也有各自的产业链优势,但劣势更明显。
另外一些亚非拉的被选者往往只有几个或十来个人,当他当们明白自己没法独自发展后,也会倾向于加入比较没有危害性的合作组织。
这种“不是盟友,胜似盟友”的高效合作自然被其他各家看在眼里的,也引来强烈不安。
为了对抗“中德轴心”,“神圣联盟”想复制类似的成功,利用欧洲的工业体系强化自己。
但“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沙俄的同样做法在欧洲就行不通——英德都是大政府,很轻松就把普大帝伸过来占便宜的手给斩断了。
法国愿意帮忙,但条件是普大帝不得不让近半团队成员前往法国工作,还交出了自己带来的技术资料副本。
阿莫夫担任沙俄驻美大使,想着亦步亦趋的学“圣光”,也用自家宝贵的特效药产能在美国获取巨额资金,同时利用美国的人力物力发展自己。
沙俄产的青霉素跟中国产的没区别,也赚了不少钱。但在美国建厂这事推了几个月,不能说没效果,但就是不得劲。
比如英国佬在1907年就造出反冲式“十万马力”蒸汽轮机,并成功用在大型游轮和战列舰上。
“圣光”在美国搞出冲击式“十万马力”,不但可以用于船舶,更是大型燃煤发电机组的核心设备。
俄国人也想搞这东西,技术也有,但因为基础工业薄弱,在圣彼得堡就是没搞成,于是也想到美国来搞。
“兄弟会”得知消息,表示“俄国人不用搞了,我们仿效中德合作”——哪怕不是政治盟友,经济和技术上也是可以合作的。
但相比给日本巨额贷款,“兄弟会”对普大帝的信用和还款能力不是太认可,表示要真金白银的交易。
阿莫夫看过对方报价,活活气笑了。
中德是互惠互利,“兄弟会”就是宰凯子——同样是“十万马力”蒸汽轮机,“圣光”只卖五万美元。“兄弟会”能报十二万美元。
“圣光”在美国的公司正以两个月一台的速度交付产品,客户包括巴西、墨西哥、意大利、德国以及它自己。
其总订购数量超过二十台,预计明年交货速度加快一倍。
“兄弟会”已经吃下两百台美国政府订单,交期排到五年后,赚钱赚到手软,一副“爱买不买”的架势。
阿莫夫当场向马可世表示疑问——你的货物价格比“圣光”贵一倍还多,我买你一台足够买“圣光”两台,脑子有病才采购。
马可世一摊手,表示这其中有“民主同盟”的利益加持,价钱是没法变的。
唯一的好处大概是购买“兄弟会”的产品,“兄弟会”能帮沙俄建厂——前提是钱不能少。
被人拿刀痛宰的感觉太糟了,阿莫夫差点拂袖而去。他给普大帝的报告中详细描述“兄弟会”的跋扈,建议干脆向“圣光”在美国的公司采购算了。
但一天后,圣彼得堡发回电报,普大帝算了经济账又算政治账,认为虽然欧美不可信,但如果美国愿意提供贷款,还是可以考虑买高价货。
阿莫夫看到回电,心头就一咯噔——完了,普大帝过于自信的毛病又犯了。他嘴上说“不可信”,心里又还想再信一把。
这一搞就得谈判,谈判就拖时间,拖时间就能耗光底牌,最终满盘皆输。
吃了那多亏,臭毛病永远不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