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力小说网

怪力小说网>这世界危在旦夕TXT百度 > 第一百零四章 每秒十万次(第2页)

第一百零四章 每秒十万次(第2页)

苏联专家来了之后,首先是要多个科研机构对当前成果进行评估考核,类似项目审定。他们开始只来了五六十号人,但很快就膨胀到五六百。

因为晶体管制造本身就是一条长长的产业链。这批人要把“杨总师”过去一年走过的生产流程重新走一遍,并且对其精益求精且扩大规模。

毛子原本想把“杨总师”的团队拉到莫斯科去,理由是莫斯科的科研条件更好——“杨总师”自然是拒绝,死活要待在帝都。

没办法,帝都半导体研究所顺势扩张。原先的两层小平房肯定是不够用了。毛子自己主动表示要进行对口援建。

这么重要的科研机构怎么可以窝在如此寒酸的地方?

毛子从其远东军区直接运来了建材和设备,由帝都的工程兵动手,要盖七八座五六层以上的大楼和厂房。

但盖大楼太慢了,而超净车间也不是说有就有的。于是五六百号毛子专家分成十几批,每天轮着到半导体研究所实习。

这期间“杨总师”每天上课,将自己团队掌握的知识无保留的传授。他列了一串晶体管量产所需的设备和材料,要求苏方解决。

其中不少研磨剂、特种气体、清洗药剂都是美英“进口”。

诸多技术缺口让毛子都傻眼,被逼着花大量人力物力进行项目攻关——这其实是强行扭转毛子当前研究方向,走上正确的科技树道路。

中方也想尽办法往各个项目组里塞人。哪怕塞个大学生过去洗烧瓶的都行,一定要拿到全部研究成果和实验数据。

萧金浪还指望能靠卖点晶体管收音机赚钱,毛子专家立马跳起来表示绝对不行——这么高级的器材拿来造收音机?你干嘛不拿“神威”超算玩俄罗斯方块?

帝都半导体研究所有个配套的器材车间,培训了三十几号女工做成品生产,每天能产出两千多颗二极管或三极管。

毛子专家来之后,这个车间独立扩建成工厂。其人员和设备增加十倍不止,保密级别还予以上调。

按苏方需求,这家新成立的帝都半导体器件厂要不断扩产,最好日产量超过十万百万颗。它要成为社会主义阵营里的合作典范,用来证明制度的优越性。

毛子一旦发现自己在某方面有优势,那是非常乐意进行宣传的——他们急着要生产世界上运算速度最快的计算机,要把美国死死压一头。

按照“杨总师”的介绍,硅晶直拉,晶圆切割,晶片掺杂等晶体管关键技术属于中方“原创”,目前美国也没能掌握。

中苏至少有五年以上的优势。

苏联专家对这个消息如获至宝,很开心的向克里姆林宫进行汇报。

斯大林得知苏联可以在计算机方面吹至少五年的牛,牛笑的几乎乐开花。

对于中方主动提供晶体管技术,他更是表示高度赞赏,甚至愿意给“杨总师”颁发“苏联英雄”勋章——这自然是被婉拒了。

11月上旬,当周青峰还在“欲望号”上胡天胡地,苏联科学院院士,苏联计算机理论的创立者,列别季夫带队抵达帝都。

列别季夫在48年主持设计苏联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MESM”。它在50年被造出来,是个占地六十平米,25千瓦耗电的庞然大物。

其用了六千根电子管,每秒运算速度只有区区三千次。

等到53年,毛子会生产代号“箭”的第二代电子管计算机。那玩意更大,占地三百平米,功耗飙升到150千瓦。

“箭”的数据通过打孔机卡纸和磁带进行输入输出,总共生产了七台。它主要用于科学计算、国防和经济部门的数据中心。

当确认中国同志的晶体管性能完全超越电子管后,列别季夫在办公室里发了一整夜的呆。第二天,他就要求乘机前往帝都。

这个面容严肃的老头没什么废话,只要求中方提供工作场地和必要的器件。随他而来的还有莫斯科精密仪器和计算机学院的一大票人员和设备。

这些才是真正懂如何造计算机的。

列别季夫最开始希望按现有规格,用二极管和三极管重新制造一台“MESM”。“杨总师”虽然不是很懂,但好心提醒旧的规格无法发挥晶体管的优势。

于是列别季夫带队重新设计了指令和存储结构,并且利用晶体管功耗低,体积小的优势,极大的提升了器件密度。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