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力小说网

怪力小说网>这世界危在旦夕TXT百度 > 第十八章 把事做到实处(第2页)

第十八章 把事做到实处(第2页)

有县长当“榜样”,几十号官僚心里叫苦,嘴上却不敢说啥,只能自认倒霉。周青峰则把村里族长家占了做办公场所,组织做饭、烧热水、安排住宿等后勤工作。

没条件进行阶级革命的情况下,要如何进行改良式的“土改”,周青峰也没主意。他只能从实践中去检验,寻找可行的办法。

初步的想法是限制家庭拥有土地上限,逼大家族分家;打击高利贷,把农村信用合作社建立起来;用雇工的方式把农村人口吸引到工厂工地,缓解土地矛盾。

最后看看能不能建立基本的医疗和生活保障,给赤贫人口托底。可实际上目前中国绝大多数人口都是赤贫,政府没有足够钱粮来托底。

生产力不够,一切美好愿望都是虚幻。

百年后的人们对化肥农药等工业品报以反智式的抵制,周青峰现在却恨不能立刻拥有工业国的生产能力,拥有亿计算的钢铁、水泥、化肥、农药。

农业国真的太苦了!

没有足够的工业品,土地里根本种不出多少粮食。

几十号官吏给几百号农户做盘点,到深夜才休息。等到隔天,那位倒霉县长被送往城内,又有卡车给周青峰送来些必要装备。

比如照明灯具,两瓦功率的电子管电台,铅酸蓄电池,碳性电池手电筒,还有手摇发电发机。

跟X光机一样,电子管最早在1904年就有了。

“圣光”团队带来少量电子二极管和三极管,并迅速将其组装成不同功率的电台,但数量不到五十。

随着段祺瑞等军阀的离京,中央政府的权威和安全性大大提高。“圣光”团队开始安排过半人员向全国扩散,一来接手各地政府,二来整合散布在全国的工厂。

这些外出队伍更需要无线电台,现在能把电台分配给就在帝都的周青峰,只表明一件事——国内可以小批量自产电子管,产地在天津。

天津距离帝都很近,工业相对发达,且有不少洋务运动创办的新式学堂。包括后世天津大学的前身北洋大学,有一批具有一定科学素养的新式学生。

这些学生目前是无价之宝,与其让这些学生去闹革命,不如给他们安排进厂工作,一个月薪水三十元,大批毕业生会打破头想要抢着进来。

就好像后世博士硕士跑去卷烟厂当普工,说啥大道理都不如给钱痛快。

天津有不少集团所属的工厂院所。比如天津灯泡厂和电池厂就是其中重要两家。这年头,生产个电池灯泡手电筒都是高附加值的科技产品。

集团附带的这些工业化种子规模都不大,少的几十人,多的千把号人,技术水平绝对一流。

电子管相当于特异的灯泡,“圣光”技术人员通过对灯泡厂设备的改造,增加了一条电子管生产线。

靠半机械半手工的方式,灯泡厂每天可以获得大概两百枚电子三极管和三百枚二极管。这就是信息时代的起步了。

工信部对此大为振奋,计划借助天津的“人才优势”,半年内把熟练工数量从目前的十几人扩大到三百人,通过增加设备,优化管理和建立流水线,把产量提升百倍以上。

无线电台的增多能极大提升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度,有什么情况可以在几小时内做出反应。哪怕是新疆之类偏远地区也不再话下。

快速而及时的信息传递还能极大提升商业运营效率,这点在明末时就表现的淋漓尽致,中央政府可以凭此赚钱,获取更多税收。

至于电台在军事上的用途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

各家被选者势力肯定会花大力气在电子产业上,“圣光”绝不能在这方面落后,必须抢在前列。

随电台来的还有几名技师,负责安装手摇发电机和铅酸蓄电池。周青峰要求选个屋顶装个小风车,用皮带传动,代替人力发电充电。

这改装要求不难,也很实用。

当天夜里,几盏五瓦的小灯泡在西贯市村亮起,把全村的人都吸引来看热闹。大人小孩不顾冬夜寒冷,挤在村口的灯泡下来回转圈。

黑暗中亮起的光极大震撼了古老乡村的农户,是工业文明照亮农业社会的象征。

周青峰站在灯泡下也大大松口气,夜晚能照明,这可解决大问题。在跟帝都工信部和民政部的联系中,他发报要求更多的发电机,更多的蓄电池,更多的灯泡。

可没几天,帝都农业部给周青峰送来一个打井队,要给村里打井解决生活和灌溉用水的问题。

“哎呀……我把水给忘了。没水发展个鬼啊!”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