哐当哐当的蒸汽机车在铁路线上停下,穿着旧军装的山本炮兵大尉从车头跳下,快步爬上轨道附近的一个小山包,抓着望远镜观察周围情况。
一队日军炮兵揭开列车上覆盖的炮衣,露出固定在车厢上的六门日制三八式150毫米口径重型榴弹炮。从黑洞洞的炮口就能感受到其莫大的威力。
这种大口径短管重炮是日本人前几年才设计的,用上了液压反后座等最新技术,性能上中规中矩。
它全重两吨多,需要八匹重型挽马拖曳,缺点是机动性不是太好。但在东亚,日本基本没对手,以至于它“将”被用到二战。
现在这批火炮原本是日本洋行打算推销给国防军的。英国人出钱后,日本军部很高兴卖了个高价。
“三八式”火炮本就用火车从上海运到南京,不等装卸又掉头准备炮击夺回镇江的国防军。这反倒解决了它的机动性难题,客串一把列车炮。
随行的日本炮兵不是流浪在上海的浪人,而是坐快速驱逐舰从日本本土来的。带队的山本大尉颇为兴奋,很想重演在旅顺203高地的炮击战。
按照日本军部少壮派的想法,如果能在上海一带制造军阀混战,至少可以多卖些高价军火,运气好可以抢块地盘。
国防军有些啥装备,日军清楚的很。尽是些75毫米的克虏伯烂货,除了重量轻,射程、威力和精度全一无是处。
山本大尉很有信心让暴支士兵尝尝大日本的厉害。他的火炮不但口径大,还能在铁轨上机动,掩护部队不断攻击前进。
相比之下,马匹拖曳火炮的缺点就是跟不上步兵速度。这也是为什么一战各国普遍装备列车炮的原因,到二战履带式底盘成熟后才被逐渐淘汰。
除了日制火炮,列车上还有几门76毫米口径的英制舰炮。那是昨天倒霉到家的“冒险”号上连夜拆下来的。
几十号矢志复仇的英军炮兵勇敢的加入战斗,负责操作舰炮,其射程和精度一点不比日制榴弹炮差,射速还更快些。
韦乐沛中校亲自指挥这支炮兵,他还带着七百多印度士兵和其他雇佣军,从装备和火力上看在亚洲也是一股不可小觑的部队。
唯一让中校忐忑的是他到现在为止也不清楚己方军舰战损,以及英国政府的态度。因为有线电报被切断了,便携的无线电台在敌人的部队里。
同样因为缺乏便捷可靠的通讯,日军的列车炮和前线步兵没能配合好。占领宝华山的王信看到对手的步兵沿着铁路朝自己靠近,还以为是来送死的。
但山本炮兵大尉不以为意,在他看来己方步炮协同非常优秀。无非是迟了一小时抵达预定位置,这也是张勋的巡防营和其他侨民部队造成的。
己方只延误一个小时,那么腐朽无能又缺乏训练的中国国防军应该反应更慢才对——山本大尉通过对张勋巡防营的观察得出如此结论。
可这么一个小时的误差,当山本大尉搭乘火车,威风凛凛的出现在前线,爬上铁道边山包时,望远镜看到的却是大概三公里外一团团爆开的爆炸烟雾。
数百发75毫米榴弹正砸在张勋巡防营的头顶上,上千号士兵在铁路线两侧四处乱窜。连带督战的几百号日军官兵也被炸的狼狈不堪,正快速后撤。
一队日军溜的早,已经跑到山本大尉面前。
带队的中村大佐见到停在铁道上的列车炮,怒声呼喊道:“山本,你们为什么现在才来?快反击中国人的火炮。”
山本大尉真是冤枉。
铁路通行能力有限,列车火车头和车厢又不是随叫随到。炮兵只耽误一小时已经是非常努力了。
可看着中村大佐脑袋上裹的白纱布,山本大尉只能两腿一并,“嗨”了一大声,马上组织炮火反击。
五公里外,六辆自行火炮外加十二门卡车拖曳的75毫米火炮正在拼命倾泻火力。国防军的炮兵观察哨布置在宝华山上,居高临下盯着铁路线两旁的炮弹落点。
由无线电台和有线电话构建的指挥体系让十八门克虏伯山炮发挥出全数威力。王信作为前线指挥官,在望远镜里清楚看到对手的集结阵地被炮火覆盖。
日军列车炮一出现,国防军炮兵立马开溜。
自行火炮收起驻锄,五分钟内就带着弹药车和全部炮组奔向备用阵地。拖曳式的就慢很多,需要先把火炮收拢挂到卡车车厢上,再全员跑路。
日军三八式重型榴弹炮在十分钟内完成炮击准备,英军的76毫米舰炮还更快些,七分钟就开火了。
由于江边地势平坦,再加上距离近,双方炮兵几乎目视对射,十几发炮弹嗖嗖的落在国防军的原炮兵阵地。
自行火炮溜的快,一根毛都没伤着;倒是有一门拖曳式的75毫米山炮跑的慢,被150毫米榴弹的弹片波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