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这里的命案现场,之后技术组还要过来扫一遍,所以我就不烧纸钱了,等回局里再烧。
出门之后,警察找到了一个目击证人。那个路人说刚刚看到一辆车停在附近,从上面下来一男一女,女的长得挺漂亮的,两人就进了学校,他以为是约会的小情侣就没太在意。
黄小桃问道:“男的长什么样?”
路人回忆了半天:“很普通,大众脸,我想不起来。”
不仅仅是他想不起来,我也想不起来,刚刚模仿者脸对脸跟我说话,现在叫我回忆那张脸,我也说不出来。他长着一张非常非常普通的脸,普通到一转身就能忘掉。
我问道:“他俩是并排走进来的?”
路人回答:“对啊!”
黄小桃接着问道:“后来那辆车呢?”
路人摇摇头:“这我没注意到。”
车应该是被变装成警察的模仿者开走了,黄小桃叫人去找附近的监控,结果街头街尾都有监控,他停车的位置恰恰是两段监控之间的盲区。
车牌号倒是拍下来了,经过技术手段还原之后一查,是套牌的。
这个人简直就像幽灵一样,总是能在遍布城市的监控摄像头中间找到盲区,来无影,去无踪,连我都感到佩服!
回去的路上,我一直在翻林晓岚以前表的,黄小桃问道:“你怎么还在看这些?”
我说道:“我在看表日期!”
我注意到,那篇关于校园欺凌的得奖的表得最早,之后续有一些这类题材的作品,但都不如那一篇惊艳。后来林晓岚写了一部长篇《破碎的十七岁》,我看了一下简介,基本上也是这个主题。
我想林晓岚一开始大概是无心为之,没想到火了,后来出于营销、人气、形象种种考虑,把这段生在别人身上的经历安在自己身上,将自己塑造成悲剧主人公。
她并非一开始就打算欺世盗名,而是一步步,在各种因素下走到今天,变成凶手眼中的‘骗子’!
也许她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所做所为对凶手造成了多大的伤害?所以模仿者找到她,提出让她和凶手见一面的时候,她没有拒绝,也许她还抱着‘好好谈谈’的想法。
没想到来到学校之后,看见的只有一部手机,模仿者突然对她开始施暴,那个被她盗走经历的人则全程冷眼旁观。
≈ap;t;scass=≈ap;ot;adsbooge≈ap;ot;
stye=≈ap;ot;dispay:e-bock;idth:x;height:opx≈ap;ot;
data-ad-t=≈ap;ot;ca-pub-oooo≈ap;ot;
data-ad-sot=≈ap;ot;≈ap;ot;≈ap;gt;≈ap;t;s≈ap;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