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力小说网

怪力小说网>摄政王深得朕心 九月谷雨 > 第104章 托孤时(第1页)

第104章 托孤时(第1页)

新科状元、翰林院正六品修撰陆飞白在《大雍史》如是记:黄河终见澄清日,河清海晏金瓯固。嘉禾九年秋,时局几经风波动荡,终于得见云开现月明,绵延百年的大雍国祚在经历战火、分裂、腐朽之后再一次地焕发了蓬勃生机。

自前朝天门之变,国土沦丧至今,铁甲蛰伏十载有余,再现锋芒,功绩有三——一则平江北,收六城,天下粮仓半数尽纳朝廷之手。二则攻河北,定叛乱,九州官道再无铁马冰河。三则斩琅琊,收矿脉,盐引矿产终为国库万民所有。

九州官道彻底放开,往来行路畅通无阻,废弃已久的通扬运河上已见行船往来的热闹之景,河道疏浚工程趁着天气尚暖,如火如荼地进行。备受九州关注的清田国策初见成效,国子监三千监生凭一腔热血南下江北,于田垄稻谷间泼洒笔墨,最新编纂的鱼鳞册,三日一次封箱收册,源源不断地送入中州。

千年田八百主,过往严氏在江北的兼田、改田、抢田之举,皆被铁笔粉碎,还田于民,还田于耕。

户部尚书修亚新抱着算盘统计了各部的账目,虽去年赈灾花费甚巨,年初打了半年的仗,后中州又遭了断供、洪灾等天灾人祸,然三州收复后,过往被层层贪墨的税收盐引,今次被铁甲军扛着枪一个大子儿不少的收上来,较之往年竟翻了近十倍不止。再者嘉禾帝的“开源节流”新政颇具成效,宫中奢靡之风尽废,琅琊的矿脉收归,勾掉欠债,国库仍有结余。故此沈玥大手笔清算了过去两年的中州官员欠俸,大头送进了兵部,补发了欠债多年的兵卒恤银。

分钱的分钱,清账的清账,整个中州朝廷也在一片喜悦中等待着加官进爵。如今天子得势,且是烈火烹油、繁花锦簇之势——新打回来的三大州府四十多个大小郡县百废待兴,朝廷势必要重新整肃地方的官制,考评功绩,委任调用官员上任,借此将地方政权收归朝廷。

这一波大的清洗和人员调动之下,吏部的门槛几乎要被踏平,却迟迟不见外放调任、封疆三州的圣旨落下。江浙是自古以来的富庶之地,前朝虽有怨言,只是谁也瞧不明白陛下迟迟不委任新官上任地方,到底是到底是怎么想的,便有心思活络者借着中秋佳节将至,将主意打到了闭门静养的元辅杜明棠这里。

历史的巨轮滚滚向前掀起滔天骇浪之时,大浪淘沙,带得走蜉蝣,带不走锚。

杜明棠三朝元老,无疑是大雍朝廷中扎根最深的锚。

杜府清雅显贵,坐落于西苑什刹海旁,背靠皇家园林,单是这独一份的圣宠便是中州官不能比的。其中琼楼阆苑,垂杨掩映,海子中微凉的秋风也抚不平躁动的人心,前厅候着等见元辅的堂官们议论纷纷,一连坐了几日,虽没能踏得进杜府的内厅,也算能与同僚互通一番有无。

“慎之啊……”此刻对外称病得起不来床的杜明棠,呷着一碗热参茶,透过屏风后的内室遮挡瞧着外头议政的门生,摆手道,“外头说了这好半天,虽没几分有用的见解,可到底也不能慢待,将我的茶每人去添上一盏。”

杜英才从江北千里迢迢赶回来,气都还没喘匀,当即招手预备叫下人去端茶。

“你亲自去!”杜明棠撑起拐杖,敲在他的腿弯上,“外头那些个都是你叔字辈的臣子,叫你出去端杯茶走动走动,难道还辱没了你不成?”

“……是。孙儿亲自去奉茶。”

杜英扶正冠帽,抹了把汗,亲自去前厅奉了一圈茶水,小心翼翼地好言周旋了半晌。

杜明棠在位几十载,门生没有上千也有几百,能在此刻登堂入室的少说也是正三品以上的堂官,比他杜英的官阶高出几倍,脸都笑得僵了方才回了内室。

杜阁老瞧着风尘仆仆的杜英犹自不满:“好端端的,谁叫你从江北回来了?不是叫你好生盯着铁甲军的供需,谋图将来吗!”

“太公!您病了这样大的事,孙儿怎么能不回来尽孝?”

杜英跪在地上,眉眼不抬地回:“如今中州眼看着就要大封,我陷在江北那等地方,再不回来怕是以后真就一直流放在外头,成给他萧三跑腿的了。父亲去的早,咱们家后代这一脉,如今也就只有我在朝,太公致仕前若是连这点筹谋都不给孙儿留,孙儿以后怕是内阁都进不得,更遑论能有其他!”

“论做文章治世的才学,你不如季思齐,论做官的圆滑,你比不得礼部的那位李尚书,论做实事的能力,你连户部那位只会扒拉算盘珠子的修亚新都不如!”

杜明棠一脸恨铁不成钢,“秋狝时你陷害武扬王未成,如今我让你去给铁甲军整治军务,通管后勤,修复几分关系,难道还委屈了你?你有什么脸跪在这儿指责我这个做太公的不提携你!”

“跟着武扬王,难道还是个什么活路不成?”杜英抬起头,一指前厅正在议论的众臣。

从内室可以听得一清二楚,来访的众臣不好直接议论自己的封赏,故而再三将武扬王先拎出来说事。铁骑出山,半年之内一连拿下三大州府,这道浓墨重彩的功绩写下,武扬王再现当年死守沧云国门的定邦之功,而曾经亲笔写下传遍九州的“朕无仲父,无有君泽”的嘉禾帝,也未有任何封赏降下。

众人揣摩圣意,也都心照不宣地达成共识——如今九州收归半数,嘉禾帝羽翼渐丰,而铁甲军遍布三大州府,剑指中州指日可待,这大约就是君臣二人彻底反目,你死我活之前最后的平静。

“太公您也听到了,若我同武扬王瓜葛过深,将来他倒了,我在军中不沾上干系也得扒层皮!”

“你我倒了他萧三都不会倒!”杜明棠这一声低喝压住了整个前厅数十人的议论。

“自古以来,都是马背上打天下,枪杆子里出政权,可断然没有哪个文官学士能拿铁嘴钢牙啃出一张盛世地图来。”杜明棠叹了一声,将手里的茶给杜英递过去。

“我素日叫你读理学,读兵法,你都不屑一顾,今日太公便掏心窝子地同你说一句大逆不道的话——儒者患不知兵,仲尼有文事,则必有武备,你道是为何?

朝廷三省六部,九级十八品,官场政治就犹如骨牌层层罗列,一个个坐在这筹谋,如何缜密党争,如何放上筹码……可这些一旦碰上刀枪棍棒,算得了什么?一刀下去全数砍平!

大雍朝的天下就是这么来的,将来百年之后的某一天,也会是这样没的。”

杜英琢磨着这话,额角渗了汗。

“秋狝时他萧三豁出命襄救陛下不曾反,洪灾时祈天殿前陛下降罪己诏甚至将整个天下都留给了他,萧三也不曾反,这样的人自庄大学士一去,世上怕是找不出第二个……”杜明棠拄着拐杖站起身,颤巍巍地走到杜英身边,狠狠地给了他一杖。

“你在秋狝做出的乱子不打紧,要紧的是也不知哪个在秋狝里教唆的你,瞒着我动用了伪军的军制!这样通天的手段逼宫又何尝不能使得,哪个皇帝会留你这样的臣子在身边掌权?

入阁拜相你是不要想了,中州京官也没有你的份儿,滚回你的江北去,混个封疆做,不论中州这摊子水最后浑成什么样,你都不要再回来……”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