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你的胸围又大了!”
“还有呢?”她继续挑逗他。
“还有,还有更美了!”他的手开始不老实了。
“哦……”太平就是喜欢这种文人般的骚劲,慢热型的,持久。
其实,她知道是崔湜因为争风吃醋做了一些蠢事,而此时此刻,她根本不在意外界怎么议论,她现在已经目空一切。经过精心的谋划,太平决定和皇上再一次摊牌,还是关于重立太子的事情。
太平公主本想挑拨李旦父子的关系,谁知弄巧成拙,反而促成了李旦让位的决心。于是,睿宗李旦于当年八月传位于太子李隆基,是为唐玄宗,自己退为太上皇,改元先天。
这一下太平才彻底看清自己的四哥,光说对自己好,什么信誓旦旦、凡事都听她的云云,其实他们爷俩才是一伙的,让她一直蒙在鼓里,其实不然,对于此事她事先计划的虽然很周密,但是事前消息还是走漏了,要知道在那个敌中有我、我中有敌的局面下,立场是个很关键的东西,她所用之人都是一些小人,唯利是图之人,不是对家庭背信弃义的崔湜;就是为了贪图富贵抛家舍业的窦怀贞;还有那个慧范,也是个毫无底线的人。
事前,三郎得到消息,直接把知情人带到了皇上的面前,知情人一五一十地道出了阴谋的全部,皇上深深地陷入了沉思,他明白,他们姑侄关系已经闹得很僵了,以前他还幻想都是一家人,怎么说也是至亲的人,只要有他撑着这个局面,怎么也不能让他们继续闹下去。所以,他凡事都依着太平,只要不是原则性问题,一切都好说。可是事情闹到这一步,他的一生经历了多次的宫廷政变,不是说让他变得越来越胆小了,而是让他越来越痛心。
他从来没有把这个皇位看的那么重,与之相比,他把亲情看的更重一些,辗转反侧一夜难眠,吓的陪侍的妃嫔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为了不让悲剧再次重演,而且从太子的理政能力来看一定强于自己,最后他决定禅位,好在他还是太上皇,一切大事还必须由他定夺,他以为这样一来太平也就不会闹了,大家相安无事共享富贵,岂不是两全其美!
于是在太平实施阴谋的时候,皇上是有充分准备的,他这一招叫顺水推舟,使得在政治上还有几分幼稚的太平弄巧成拙,这是太平从政以来遭受的最大挫折。
“四哥啊,既然你已经做出了这样的决定,我也遵从你的意见,但是三郎还太年轻,我觉得你作为太上皇,应该掌好大唐这个舵,你可不能把这么大的摊子撂给一个孩子啊”!太平面对这样的局面,仍然不甘心,又一次跑到皇宫,苦苦地规劝皇上。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妹妹说的有理,你放心,这件事我有数,我只是给他一个历练的机会,具体的大事还是要我和你做主的!”
听了李旦的话,太平悬着的心总算落了下来,就这样在先天元年三郎即位,李旦当上了太上皇。
太上皇称为‘朕’,皇上称为‘予’,这样一来,太平觉得自己又小胜一筹。但是她错了,皇上毕竟是皇上,三郎和以前必然不同了,为了达到自己控制朝局的目的,她又开始大规模的拉拢群臣,安插重臣。
第一个当然是崔湜,他是个美姿仪,有才学,却是个有才无德甚至无节操的无耻小人。
第二个是卢藏用,就是那个为了做官而假意隐居终南山,“终南捷径”典故的主人翁,也是个机关算尽聪明绝顶却没有节操的人,
“侯家主第一时新,上席华年不惜春。珠釭缀日那知夜,玉斝流霞畏底晨。”这首诗,是他参加安乐公主宴会时作的,当时也是盛传一时,他确实也是个才子。
太平招男宠的要求和武皇不同:第一,出身好;第二,才干好。而武皇是看长相好,身体好。可见太平的野心之大。
由于太平的怂恿和挑拨,让旦时时有不甘心退休的心理,加之他对这个小妹妹深有感激,所以太平就利用他的这种心理推荐了自己的心腹担任宰相。
第一个就是萧至忠。这时候太平公主向他抛去了橄榄枝,抬举他一路升迁做到了宰相,所谓“士为知己者死”,这个人就算忠心耿耿地追随了太平。
第二个人是窦怀贞,这个前面已经描述,也是个无耻之人,但是他也是个有才干之人,而且清正廉洁,曾经得到狄仁杰赏识,所以他也并不是一无是处。他是每天退朝之后都要向太平汇报工作,从这里可以看得出太平是个不简单的女人,她所用的都是有本事的人,但是这些人也都是急功近利毫无节操的人。这样一来真正达到了七位宰相,无出其右。
自此,她上控制太上皇,下控制宰相和羽林军。
只同年,太平公主的丈夫武攸暨去世。
武攸暨的去世多多少少对太平是另一种解脱,夫妻二十多年,武是个顾全大局的人,任由太平胡闹,他总是一言不发,武皇在位时他是那样的庇护她,武皇不在之后他依然如此,从不参与任何的朝廷争斗,只是默默地为她付出。
换个角度来说,武攸暨又是个不值一提的人,他们的婚姻只是抱团取暖罢了,如果说他们的婚姻就是一个摆设也不为过,不过太平还是跟他生了两男一女。他管不了太平,从始至终都是一副窝囊相,然而他有一件事做的很明智,那就是在三郎登基之后,他曾经力劝太平要收敛一些,聪明人都应该能看出点什么,但是最聪明的太平反而变得愈来愈愚蠢,因此劝了也白劝。
他们虽然可能没有爱情,但是亲情深重。武攸暨的去世,让她二度丧夫,本来前夫的儿子薛崇简就对她们的婚姻极为不满,现在虽然人不在了,她们母子关系也是难以缓和的。
崇简从小就是三郎的跟屁虫,做事没有主见,文欠武弱,是个平庸之才,但是在铲除韦氏一党的战役中却表现的异常勇敢,那时候他和母亲的关系还没有那么僵,因为三郎和太平的立场一致,后来闹僵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他们的对立,而崇简一直拥护三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