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羡便顺带把石勒也带了过去。
会议的内容很多,但说来说去,其实就是一件事——齐王那边也没有进展。
齐王司马冏虽然有三十万大军,但与征北军司这边一样,也是鱼龙混杂,打起仗来根本没有什么战术可言,结果就是接连遇挫。
往北不能攻破三关,往南不能攻破孟观,反而为敌军以奇兵反突袭,颇有折损。
根据军报上的估计,齐王现在大概损失了有万余人,虽然不及征北军司惨重,也足以打击士气了。
听到这个消息,参会众人多松了一口气,毕竟凡事最怕反观,如果大家都一起共沉沦,那失败就是可以接受的了。
但卢志显然不是这么想的,在一开始时,他主张众军应该谨慎应敌,可现在南北都在吃败仗的情况下,他反而变得激进大胆了起来:“诸位休整也快半个月了,大败之后,我军迟迟不动,敌军定然轻敌。
我们应该出其不意,兵分多路,突然袭击敌营,取胜大有可能!”
而他此前说服了司马颖,也向司马乂征询过意见。
因此,也不等其余诸将的表态,径直以下命令的态度说道:
“不用再商议了,十日之后,我们便再度讨伐赵逆!”
说罢,他直接点将,全军分为两路,由常山王义军组成右路,由刘羡担任主帅,自行挑选将领,共出兵四万人,征北军司组成左路,由卢志作为监军,刘渊担任护军,赵骧、石超等人担任先锋,也是派四万人。
这个安排是大部份人能够接受的。
征北军司诸将大部畏战,卢志便令这些人固守后方,只令常山义军,以及哗变中仍能自守的将士出战。
而派出的常山义军与征北军人数相当,也不至于令主次颠倒。
战胜之后,身为北路盟主的司马颖仍然能占据头功。
刘羡来时,卢志就已朝他打好了招呼,因此会议上,刘羡波澜不惊,只是借机暗暗打量周遭,果然在卢志身边看见了一名从未见过的陌生玄甲男子。
此人五十左右年纪,身材高达八尺四寸,比刘羡还要高上三寸。
在众人中,只比刘弘要矮一点。
他的样貌也格外不同,他额头高高隆起,眼神深幽而智慧,其眉骨、鼻骨、颌骨,无不挺直方正。
脸上的皱纹使得他没有年轻人的锋芒毕露,只显出个人性格的刚正不阿。
而蓄有的三尺长须,则给了他一些飘逸脱俗的气质。
这种种元素糅合在一起,令人好似看见了一座浑厚的高山,继而给人一种高山仰止的印象。
果然,等卢志点将的时候,刘羡听到了“刘渊”
两字。
他不禁暗自心想:名不虚传,光从长相来看,这位左贤王就称得上是伟男子了!
更奇特的是,在他的身上,刘羡感受不到一丝胡人特有的焦躁感与疏离感。
好似他不是身处异国他乡,而是一名怀有仁者之心的汉家饱学鸿儒。
会上,刘渊发言甚少,但却安之若素。
会上他注意到刘羡的目光,也只是报以淡然一笑。
似乎刘羡不过是偶遇的一名晚辈罢了,并不必放在心上。
这让刘羡愈发产生一种冲动,想深入了解,这位匈奴左贤王到底是什么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