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得渊盖苏文说这样的话,那名报信之人的脸色这才微微好转。既然他们的大莫离支如此有信心,那就说明他们此次真的能够击败大唐。
然而,当所有人离去,渊盖苏文独自一人站在场中之时,他的脸色却是倏地沉了下来。
背负起双手,在场中一遍又一遍的踱着步子,苦苦的思考着应对之策。
就在渊盖苏文踱着步子,思考应对之策的时候,李世民也是同样的背负双手,在大殿之中踱着步子。
今日朝会之上,李世民提出,自己想要御驾亲征。话音刚落,便遭到了众位大臣的一致反驳,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
李世民说道:&ldo;朕自十六岁从军以来,大小征战,不下百次。至于兵法韬略,朕也是颇有自信。今征讨高丽,起精兵十五万,众位爱卿还有什么可担心的?&rdo;
众大臣闻言,顿时默默不语。倒是一些和李世民并肩作战已久的武将不由微微颔首。
这时候那褚遂良出列道:&ldo;可是陛下,此战胜负尚未可知。胜利了倒是还好,若是败了,对国家,对陛下你都是不好!&rdo;
此言刚刚落下,那李绩便出言反驳道:&ldo;上次陛下打算跟踪追击,消灭来侵犯的薛延陀部,结果被魏征苦苦劝住。当时要真那么做了,薛延陀部连一匹马都别想回老家。如今他们缓过气,又经常来骚扰咱们,我一想起那件事就觉着遗憾呐!如果陛下当时在军中,审时度势,坚持己见,那就不会发生那样的事情了!&rdo;
李世民闻言,顿时颔首道:&ldo;这倒的确是魏征的错啦,当时朕挺后悔,但为了给大家树立直言敢谏的榜样,也就没露出这个意思!&rdo;
虽然李世民这般说了,但是,仍然有许多大臣提出反对意见。不过其理由也倒是颇有些道理。像有人说李世民御驾去了辽东,这国事当如何?李世民便令太子监国,同时留下房玄龄等一大批正值能干的官员作为辅助。也有人说起万一西突厥进攻怎么办?李世民却说有安西都护府在此,西突厥不敢来攻,不过为了预防万一,还是令祁连山大营随时做好出击的准备。
在处理完这些问题之后,仍旧有一些官员反对。李世民说道:&ldo;古代的尧舜,再圣明也不会冬天种地;普通的农夫,春天播种就会有收获,这是因为顺应天时的缘故。高丽渊盖苏文施行,老百姓伸长脖子望着咱们什么时候去援救呐,这就是天时。大家说那么多反对意见,可没一条讲到这个。请诸位放心吧,这次一定会胜利!&rdo;
听了李世民的这番话,那些出言反对的大臣终是默默不语。
于是,李世民亲征高丽,已经成了定局。
当时朝鲜半岛上有三个国家,高句丽、新罗、百济。此时,无论是隋炀帝三征高丽,还是李世民口中的高丽,指的都是高句丽。也成为高氏高丽。历史上的李世民没能灭高句丽,他的儿子李治却完成了这项使命。高丽灭亡之后,唐军与新罗联军又灭掉了百济,从此新罗统一朝鲜半岛。统一之后,改称高丽,也称为李氏高丽。这个李氏高丽才是现在棒子的祖先!小半在这里稍微解释一下哈!
正文第四百一十二章应对之策
草原上青青的牧草从脚下一直绵延到天尽头。一片纯粹的嫩绿色,让人的心情不由高昂起来。
这里是漠北草原。带着浓浓寒意的春风吹绿了草原,也吹化了积雪。融化的积雪化成水,为这牧草的生长提供了足够多的水分。但是,那些隐藏在草丛之中的浅浅水洼却是让人头疼万分,尤其是来自于高句丽的使臣。
当渊盖苏文得知了大唐极有可能对自己采取军事行动之后,这位大莫离支虽然表面上十分镇定,还训斥了几个害怕的下属,而实际上,他的心理面也是非常担忧的。
和前任高句丽君主留荣王不同,渊盖苏文对待大唐的态度是非常强硬的。在留荣王时代,那位留荣王意识到大唐并不是大隋,李世民也并非杨广,前者是一位出色的谋略家、政治家与将军,而后者却是一个好大喜功的暴君。所以,荣留王选择了向大唐臣服。每隔一两年,他便会派出使臣来向大唐进贡,缴纳丰厚的贡品。使臣言辞更是恭敬无比。这却是荣留王想通过这种恭顺换取高句丽的和平。事实上,他也成功了。
而这渊盖苏文就不同,在对待大唐的这个宗主国的问题上,是十分强硬的。这种强硬体现在他不向李世民朝贡,不遵大唐号令,而是想裹胁住那百济新罗两国,共同对抗大唐,由一个属国变成一个能和大唐平等对话的大国。
这种冲突根本就是不可调和的。
这一点,渊盖苏文知道。所以,为了应对唐军的可能的进攻,他采取了许多的措施。这派出使臣来到漠北,便是其中一条。
当初定襄城大战,薛延陀精锐十去七八。不过经过几年的修养生息之后,这薛延陀的实力也恢复了一些,不过想要达到定襄大战以前的水平,估计还有等上十年。
夷男真珠可汗已经在定襄大战之后,受到火炮惊吓,而后又风寒入体,缠绵病榻。卧病期间,又时刻担忧着部落安全与大唐兴兵报复,忧急忧思,终于在贞观十七年年初的时候,离开人世。当
夷男死后,其嫡子拔灼杀庶长子曳莽,自立为颉利俱利薛沙多弥可汗。待他自己立为可汗之后,这才像长安报告,述说了夷男病死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