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站在辽水,看着已经上涨了不少的辽水,再看看那些处在慌乱状态的高丽士卒,嘴角不由露出一个冷笑来。
时间如同这辽河之中的水流一样,飞快的流淌走了。唯一不同的是,这辽水渐渐变得缓慢起来,而时间依旧保持着那种流速。
待到那负责在河边观察水位的士卒匆匆跑过来,向李世民禀报道:&ldo;陛下,水位已经恢复正常了!&rdo;李世民猛的拔出手中长剑一指辽河东岸:&ldo;传令下去,渡河大军准备,全力强渡辽河!&rdo;
&ldo;咚咚咚‐‐&rdo;随着李世民话语的落下,一面面聚将鼓被手臂粗细的鼓槌狠狠的击着,鼓面震动,发出巨大的声响来。
接着一个士卒将手中的火把丢进那混合着干马粪的柴堆之中。霎时间,浓烟冲天而起。这边烽烟刚起,离李世民主力大军不到十里的另一处强渡地点也燃起了烽烟,传递着进攻的信号。
辽水上下游百里内共有五个适合展开强渡攻势的地点。随着烽烟渐渐点燃,这五个强渡地点的唐军先后发动了强渡攻势。
只见浩浩百里的辽水之上,无数艘大小各异的舟船如同离弦之箭,往对面激射而去。这些舟船全部依靠木浆前行。船夫运桨如飞。
这次渡河与上次小规模的强渡不同,面对如此大量的舟船,高丽弓弩手飞箭如雨,然而获得的战果却是非常的少。射出十多箭箭之后,这些弓手的手臂已经酥软不堪,箭雨也稀稀落落起来。
而此时,唐军舟船已经到达了辽水岸边。
船刚一靠岸,唐军便从船舱之中蜂拥而出,往高丽军阵中杀去。而那些舟船,再次往回划动,准备运送下一批士卒过来。
登上岸的唐军士卒个个手持尖利长槊,有些还装备了小巧的钢弩,身上披着厚厚的明光甲,在阳光的反射下,显得刺眼。这种明光甲的防御效果非常好,就算是被高丽弓箭射中,最多在盔甲之上射出一个凹陷,力道大点能穿透盔甲,但伤不了人。
李世民将军中明光甲集中起来,交给那些第一批冲上辽水东岸的唐军士卒使用。
高丽军见糖精钠防御惊人,战斗力也是惊人,不由心生怯意。尤其是在弓箭攻击效果不大的情况下,他们出动了骑兵,想要像上次一般,利用骑兵冲锋的力量,将唐军重新撞下辽水。
然而,此次他们遇到的是手持长槊的唐军士卒。听到马蹄声、马嘶声之后,那些手中拿着长槊的唐军士卒整齐的站好队列,将手中长槊斜斜立起,做拒马用。
长槊层层叠叠,士卒双脚坚如磐石,当真是强如林,阵如山。
见到唐军这种阵势,高丽骑兵犹豫许久,终于冲了过来。
虽然唐军拉成线形队列,看起来薄弱不堪,但是,任凭那高丽骑兵如何冲击,唐军始终安稳如山。就算偶有突破,也很快被补上。然而高丽骑兵却是另一番光景,一匹匹被刺穿的军马和骑士躺在地上,献血流出,将唐军脚下的土地染得暗红一片。
终于,在冲击了两次之后,高丽骑兵放弃了这种冲击,和步兵一道渐渐后退。
而此时,第二批唐军登陆辽水东岸,大大将强了东岸唐军实力。
随着唐军的渐渐增多,唐军也开始往东扩展。
就这样,一批批唐军不断的涌上了辽水东岸。当骑兵连同战马登上辽水东岸之时,已经是日到正午了。
上岸后的骑兵在稍微整理了一下队形之后,便开始承担起巡逻和警戒的任务来。要不是李世民明令在先,恐怕这些骑兵已经迫不及待的往东追杀高丽军去了。
此时,整个辽水东岸已经尽归唐军所有。他们在登陆的地方建立营寨,设立栅栏与哨塔,俨然在构筑新的军营。
那些运送士卒和物质的舟船依旧来往不停的穿梭者,船夫已经换了两批了,唐军也运送了将近一半的大军到了东岸。相信以这六万多大军,就算是面对高句丽十万大军,也能取得胜利。
李世民是跟着第三批士卒到达辽水东岸,和他一起到达的,还有将近一半的将领,另一半正留在西岸协调指挥渡江一事。
当李世民的脚踏到这辽水东岸的土地时,一股莫名的情绪在心头蔓延着。辽东,这就是辽东,汉家的辽东!
就在李世民感叹的时候,另一边,张允文等人却不得不面对那些寻找自己身影的高丽骑兵。
小半今天终于尝到了白酒是啥滋味,以前从未喝过白酒,如今喝了半杯,头晕脑胀,整个人都快飘起来了!太不爽了!
正文第四百一十八章林间鬼魅
辽水的上游没有降雨,所以,当辽河洪水起来的时候,高丽将领第一时间便想到了那些拦河水坝。
于是,他们派出来八百骑兵火速前往那些有水坝是地方。既然唐军能神不知鬼不觉的潜过来,那么他们的人数肯定不多,对付这些人,八百骑兵足矣。
这个辽水流域,地形多为平原,极利于骑兵作战。但是,由于辽东的气候条件比较恶劣,除了汉朝时曾经开发过一段时间之外,在高句丽统治时期,对其开发则要少得多,最多是设立一些驿道而已,当然,在驿道和河流的交汇处,也渐渐形成了小型村落。进而在村庄周围,开垦出了大量良田。
饶是如此,整个辽河水域的树林还是非常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