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力小说网

怪力小说网>燕食记月饼 > 第三章 太史春秋(第1页)

第三章 太史春秋(第1页)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论语·阳货》

五举山伯,同我站在同德横街连排的老旧出租屋前面。头上有从骑楼伸出的长长的竹竿,晾晒着各种衣物。在午后的微风中飘扬着。风过去了,它们便也颓然静置。在安静中,我们听到有上了年纪的人,使劲清喉咙的声音。如今这幢深巷里的三层建筑,被隔成了十几间,住着天南地北的七十二家房客。

向老先生摸一下刷了白灰的外墙,指着对我们说,好好的水磨青砖,刷成这样,现在都看不出了。你往上望,那里头有道坤甸木的楼梯,直通顶楼,头顶的三角梁顶天窗,件件精雕细琢。我上次来看,也都给拆得七七八八。

话里不胜唏嘘。五举山伯,央他带我们进去,说荣师傅想拍几张照片放在书里头。老先生摇头道,如今我也是个外人,向家子侄辈只剩下我一个,话也说不上了。

五举山伯说,师父记得他小时候,院子里有一棵老榕树。还在吗?

老先生想一想,说,跟我来。我们就沿着横街往前走,走了很远,才在街角转过去。我不禁说,太史第这么大吗?

老先生走得也有些气喘。他说,可不是吗?三面环路,一面傍河。以往可是占了同德里、龙溪首约、同德横街和同德新街四条街位呢。

我们终于在一个大铁门前停下来,旁边挂了个木牌,上面写着“海珠区少年宫”。跟那门卫说明了来由,才放我们进去。往前走了走,果然见了一棵大榕树。依然繁茂,粗得几人合抱,长长的气根垂下来,又落地生了根,枝蔓迁延。但树的一边靠了围墙。大约因为动了墙基,被人为地砍伐了枝干,断面结成了丑陋的树瘤,看上去就不怎么体面。

五举山伯,左左右右,找了许多角度,才把照片拍好。

放眼望去,这里只是一个空旷的篮球场。几个少年在夕阳底下欢蹦着。山伯道,师父说找见了榕树,就是太史第的后花园。向老先生说,对,叫个“百二兰斋”。你瞧那篮球架的地方,以前有个八角亭,庭外有兰棚。当年,叔公封逊翰林,放广东道台,慈禧太后赏了一百二十株兰花,就得了这么个名字。其他花草,都是从芳村花地杜耀花圃精选来的。

我忽然想起了荣师傅上次带我去柏园吃饭,在那两扇黑漆大门跟前不肯挪步子,便问起来。老先生说,哦,走,我带你去看。

他指着一处空旷的门洞,确实十分阔大,大约以往是巍峨的。他说,就是从这儿拆下来的。

我仔细看一看,门轴的痕迹,已经用混凝土堵上了。抬头望一望,不知哪户人家,从大门口屋檐的铁钉扯了细绳,上面挂了咸鱼和腊鸭。门楣往下垂了半条锈蚀的铁链。

老先生说,这里啊,以往吊着一个大灯笼。那铁钉上,挂着叔公亲手写的宅匾。

在向先生的指引下,我仿佛看到在正门上悬着巨大横匾,上有“太史第”三字的遒劲行楷,两边侧挂朱漆洒金楹联。入门宽敞,每进都有朱漆大门,上面镌刻贴金通花。内进是堂皇客厅,高悬宣统皇帝御赐“福”“寿”二匾,三进是肃穆神厅。神厅上有一巨型神龛,供奉祖宗神主牌,正中挂着“敬如在”的匾额。中设花局,局旁三边回廊围绕,两旁次第为书厅、饭厅。中央为梯台,左右分达女眷寝室。全屋的满洲窗,按每厅之名,尽有山水、花卉、扇面、古鼎、古币各款。往后便是后花园的胜景,据说整个广府,其盛唯有行商巨子潘、伍两家可一较短长。

老先生说,那时这同德里十号的正门,除非祭祖或红白大事,平日是不开的。家眷贵宾,大多从十二号的大门出入。

但是,在荣贻生的儿时记忆里,这正门却为一个陌生人打开了。

大约许多广府的老人儿,都记得这个秋天。

太史第请客,原不是什么新鲜事。每年从秋风新凉“三蛇肥”,可以一直摆宴到农历新年。来头大的宾客,也并不稀奇。本地大员、中央南下政要,加上殷商巨贾、文人墨客,虽不说络绎,可每每也是将河南老少的眼界胃口,都提高了几成。但这一天的动静,却是他们没有见过的。

整提前了一日,从南华西路至同德里,悉由警卫森严把守。同德里两面出口的更楼,全部上栅,有如宵禁。行人要经检查方许通过,直到那来客抵达,周边的交通方恢复正常。可是并没有什么人,看到他进去。因为一辆军车,直接送到了十二号的大门口。在列队的簇拥下,看见一个人影,斗篷闪动了一下,就进入了太史第。

外头的议论纷纷。太史第里头,也都揣测这大人物究竟是谁。仆妇们聚在后厨,少不了要说道。有的说是杜参议长,有的说是孙大帅。只是如今自家的大门,换上了凶神恶相的警卫,闲人是不许过去的。

好事的,便去打听,回来说不得了,怕是这人物来了,广州又要出大物事。三太太罗氏经过,在窗沿儿听见了,狠狠咳嗽一声,说,轮到你们嚼什么舌头。前朝张总督,到孙先生,还有和咱通家的李将军。过往的客流水一样,太史第可变过一分颜色。任是谁来了,不是冲着吃一口太史蛇羹。你们都给我打起一万分精神来,别丢了咱家的脸。

来婶便说,老爷交代下来,往日做龙凤会,入羹的至少用风前牡丹。可现时咱兰斋后园里,多是蟹爪。今天一大早,去了两个花王,到芳村调了新鲜的大白菊。这去了有两个时辰,人人可不都等着吗?

三太太皱一皱眉头,说,那还愣着干什么,主桌的全都改成“鹤舞云霄”。

仆从们面面相觑。三太太才想起,八月台风,园里的白菊倒毁了大半。花王们紧抢慢抢,“鹤舞云霄”只留下了几盆。中秋为给李将军接风,全都用掉了。这种奇菊,是太史第的名产。看是大白菊,白中微透淡紫,不及风前牡丹饱满,味道却更馥郁清冽,可谓食用菊花中不可多得之物。每宴请上客,才以此花与蛇羹相配。

三太太头上也有了冷汗,想也是疏忽了,精打满算,可不能因为几盆花露了怯。

这时候,众人却闻见远远飘来一阵清香,先是游丝一样,继而浓烈了,撞击了每个人的鼻腔,醒了所有人的脑。

少年阿响,看见自己的母亲,随着大少奶奶颂瑛,从回廊走过来。后面跟着花王和几个男仆,每人两手里各拎着一大盆菊花。定睛一看,可不正是“鹤舞云霄”。

颂瑛对着三太太行了个礼,道,三娘,咱同德里一戒严,连同去芳村的路,也要绕上一大圈。冯叔他们许是路上耽误了。我就想起来,廖家小少爷过满月,咱去年借出去四十盆菊花,有十五盆是“鹤舞云霄”。当时爹高兴,说不用还了。我跟廖老爷一说,人家也当说救急。二话没说,给咱们拿回来了。

罗氏点点数,口中道,我们太史公,手一大,金山都许给人家。还好有个持家的新抱。人老不灵,你倒想到我们前头去了。

她笑一笑,不过话说回来,许出去就出去了。再要回来,倒好像我们向家送不起似的。

颂瑛也笑笑,说,是媳妇不周到了,三娘的话记下了。

三太太一回头,对着厨房里说,还都愣着!这菊花也来了,还要再偷上半日懒吗?

厨房内外,刚刚还定着。这一说,都热火朝天地忙起来。

一阵油烟泛起来,罗氏掏出手绢,扇一扇,对身旁的两个姨太太说,老八老九,你们俩那出《夜吊秋喜》,也好练一练。晚上要是堂会不济,老爷少不了要你们唱,都给我仔细着点。

待三太太走了。空气好像松懈下来,骤然快活了。各人手上是没有停的。大厨利先叔,将汤吊高高一扬,唱起了“南山调”。来婶说,刚才三太太在,也没见你这样威风。

利先叔促狭笑道,太太不在,自然是威风给你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