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两家在放映中国的样片。
而且这两家还不是全天在放映中国的样片。
因为现在东柏林的观众基本都在要求观看苏联的样片。
毕竟对苏联的滤镜还是在的,大家都更相信苏联可以拍出一些很厉害的东西。
就算是巴赞这样的影评人也是如此。
他也是下意识的认为苏联人拍摄的东西估计会更好。
毕竟苏联的那个可是大名鼎鼎的扎导(扎瓦茨基)。所以他也是想要先看苏联人拍的东西。
等到巴赞前往电影时,正是电影在东柏林的首映场,现场可谓人山人海了。
因为样片的时间很短,只有十五分钟。所以电影院为了满足观众的需求,所以加密了放映的场次。
这就导致了很多观众觉得在电影院等上二十分钟或者半个小时乃至一个小时的时间并不长。
于是乎电影院变得异常拥挤。巴赞几乎是被人潮挤压成沙丁鱼了,最后好不容易穿越人流进入放映厅,通过检票找到自己的座位。
一直到落座了,巴赞才长出了一口气,到现在为止,他才感觉自己舒服了一些。
电影院里闹哄哄的,巴赞等待电影放映的时间刚好打量一下前来观影的观众们。
人很多,但是可以看得出来观众们看上去都接受过相对良好的教育。
虽然说看人衣装定人品行这是一个非常不好的习惯。
但现实中这种习惯基本伴随着几乎每一个人。
而且从衣装鉴人也多少有一点点用。因为基本逻辑在于【如果一个人的皮鞋永远闪亮,那么基本可以确定他多半是不从事体力工作的。如果一个人的衬衫永远都没有褶皱,那就证明他在有钱购置好衬衫外,还有大把时间打理(或者有帮手打理)。】
而基于这个逻辑,基本上可以判断一个人的工作。
巴赞就是用这种逻辑来判断电影观众的层级。
从观众们的穿衣风格和言谈举止来看,以受过良好教育的技术员、管理人员、老师等为主。
就在他偷偷观察这些观众的时候,放映厅也黑了下来。观众们立刻安静了下来。
他们满怀期待的等待着电影开场。音乐响起,是柴可夫斯基的交响乐!
巴赞露出欣赏的神色。
柴可夫斯基的交响乐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并不输给贝多芬。开场音乐便是《柴可夫斯基第一交响曲》,伴随着宏大的管弦乐,电影拉开帷幕。
巴赞提起了十二万分的精神准备好好观看这部十五分钟的样片。
出于保密目的,扎导拍摄的样片也并没有直接将剧本中关于“终产者”的概念丢出来。
毕竟扎导也不傻,他也知道这个概念必须要在全片播放时搞出来才会有震撼的效果。
所以他截取了剧本中的一段戏,是李锐改编原著后添加的。因为原著《赡养人类》是个篇幅很短的短篇小说,要支撑起一个九十分钟以上的电影时长,那就需要添加更多的细节。
于是李锐在其中添加了关于澳洲开发的细节。
因为大刘的小说特别喜欢把澳洲当成人类最后的流放地。
不管是《赡养人类》还是《地球往事三部曲》都把澳洲当成了流放之所。
所有的人类都被赶到了澳洲进行生存。
所以李锐顺势加了人类改造澳洲的戏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