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院士点了点头,望着窗外的光伏阵列:“他们站在我们的肩膀上,看得比我们远,也敢闯。
这‘沙行者’不光是个机器人,是把光伏、储能、人工智能拧成了一股绳,这种整合能力,才是真本事。”
走出会议室,午后的阳光透过光伏膜幕墙,在走廊地面投下细碎的光斑。
考察团一行人放慢脚步,目光扫过墙上年轻人的研发笔记、3d打印的原型样品,还有那张写着“第73次测试失败”
的照片,空气中仿佛还飘着刚才讨论时的热烈气息。
周院士停下脚步,指尖轻轻划过走廊里的“创新时间轴”
——上面贴着三年来工作室孵化的37个项目,从最初的光伏板清洁涂层,到如今的“沙行者”
机器人,每个项目旁都粘着团队成员的合影,照片里的年轻人笑容越来越亮。
“你们不是在做实验室,是在种一片‘创新雨林’啊。”
他转过身,目光落在吴浩身上,语气里带着欣慰,“给土壤(机制),给阳光(资源)
,给空间(容错),让种子自己生根发芽。
刚才那几个孩子,谈技术时眼里有光,说应用时心里有数,这就是最好的成果。”
张副总顺着时间轴看到“边防帐篷降温材料”
的案例,照片里实习生和哨所战士的合影被阳光晒得有些褪色,旁边标注着“已推广至23个高原哨所”
。
“我在部队待了大半辈子,最知道‘有用’两个字的分量。”
他感慨道,“不是实验室里的漂亮数据,是能让战士少挨点冻、少受点累的实在东西。
你们这工作室,没搞花架子,全是奔着解决问题去的——这种‘接地气得创新’,比拿多少专利都金贵。”
汪良工翻着手里的项目手册,指尖在“成本优化”
“量产可行性”
等标注上停顿。
“从12万到8万的成本控制,从实验室样品到边防试用,你们把‘创新’和‘落地’拧得很紧。”
他抬头望向不远处碰撞区里调试无人机的年轻人,“很多地方的研发是‘纸上谈兵’,你们是‘战场练兵’——知道用户要什么,知道生产线能做什么,这种技术转化能力,才是真功夫。”
兵器工业集团的王总忽然指着悬赏墙上一条新发布的需求笑了:“‘装甲车夜间红外伪装材料’,赏金120万,发布方是装甲兵工程学院。
这就是军民融合的活例子啊,部队提需求,企业出方案,年轻人当桥梁,比我们开十次协调会都管用。”
汪良工摸着下巴,指着屏幕角落的散热孔说道:“沙漠正午地表温度能到70c,电子元件扛得住吗?我看你们用了被动散热,没装风扇?”
“是主动+被动结合的设计。”
团队里的硬件工程师小王接过话头,拿起一个样机模型,“外壳用了咱们材料所研发的碳化硅陶瓷,导热系数比铝合金高两倍,再加上仿骆驼驼峰的相变储热层——里面的石蜡能在55c时融化吸热,到了夜间再凝固放热,把核心部件的温度牢牢锁在-20c到50c之间。
没装风扇是为了防沙,所有接口都做了三级密封,去年沙尘暴测试时,机器人体内的沙尘含量还不到03克。”
周院士忽然问道:“算法是自主研发的?路径规划能避开流沙区吗?”
“全自研的‘沙纹识别’算法!”
林溪调出一张卫星地图,上面布满绿色的安全路径线,然后记者讲道“我们采集了西北五省的沙漠地形数据,训练模型识别流沙区的沙纹特征——那些波浪状的纹路其实藏着危险信号,算法能在03秒内判断出哪片区域承载力不足,自动规划绕行路线。
上个月在库布齐沙漠试测,它成功避开了三处隐蔽的流沙坑,这在以前得靠老巡沙员的经验才能做到。”
张副总翻看着项目书,忽然抬头:“如果给边防用,抗干扰能力怎么样?遇到强电磁环境,通信和定位会不会受影响?”
林溪立刻调出抗干扰测试报告介绍道:“我们和电磁炮项目组合作做了抗干扰强化——通信模块用了跳频技术,能在12秒内切换到备用频段;定位系统除了北斗,还加了惯性导航冗余,就算短时间失锁,误差也能控制在5米内。
上个月在电磁炮试验场旁边测过,在强电磁环境下,数据传输的丢包率不到1。”
汪良工忽然笑了:“想法挺好,但批量生产的成本得控制住。
你们现在的样机成本多少?”
“初代样机成本12万,”
林溪有些不好意思地挠挠头,“主要是传感器和特种材料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