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o;才刚被打得元气大伤呢。&rdo;太后不在意地道,&ldo;一年都不到,也激不起多少风浪。&rdo;她顿了顿,扫了儿子一眼,颇富深意地道,&ldo;你现在该注意的,是河北和山东……&rdo;皇帝面露沉吟之色,&ldo;河北还好,就在眼皮子底下,山东那边……&rdo;&ldo;今日锦衣卫送来的密报,你也看到了吧。&rdo;太后淡淡地道,&ldo;居然使人在德州内外重重埋伏,究其用心,真是令人毛骨悚然!&rdo;从陆路进京,德州是必经之路,就算不进城,也必须从德州府治下的驿馆路过,汉王的心思,简直是令人发指了。要不是皇帝在接到密报以后,当机立断马上进京,先皇的病情和死讯都被封锁得好,与此同时所有人也都深信不疑地以为太子在南京城里生病,汉王那边毫无防备地让皇帝打好了这个时间差,能否平安路过德州真是难说的事‐‐要是不能平安路过德州,现在天下大局如何,那可就难说了。太后还好,终究还是有儿子的,皇帝本人却只有一条命,他心中对汉王的忌恨,岂会比任何人少?只是大局为重,汉王即使反心卓著,只要不反,朝廷都不便擅动刀兵罢了。他叹了口气,&ldo;眼下也只能先提防着了,国库空虚,也实是打不起仗,能拖一阵子是一阵子吧。&rdo;太后赞赏地点了点头,转了话题,&ldo;治大国如烹小鲜,很多事也是急不来的……如今既然已经除服了,也可以把后宫封一封了吧。既然已经是皇帝了,便无需再守什么孝,正经的尽快生儿育女才是真的。我已和胡氏打了招呼,先前选进宫的秀女都不打发了,直接给你充实后宫也好……&rdo;她还要再絮絮叨叨地安排下去时,见儿子欲言又止,心头不禁一动,&ldo;怎么‐‐&rdo;皇帝又踌躇了一会,才道,&ldo;娘,从前给儿子选妃的时候,摆明了说的是孙氏,连阿翁都点头了的。无非是老人家后来脑子糊涂了,才冒出来一个胡氏。不论是我还是爹,心里这个正妃,一直都是孙氏……&rdo;太后大吃一惊,心里一时竟不知做什么想法,稳了半日,连皇帝的话都有点没听明白,她拼命地眨着眼睛,过了一会,才打断了皇帝的话语。&ldo;不要再说了!&rdo;太后的言语很坚定。&ldo;玉女委屈,我也心疼,可名分既定,那可能朝令夕改!嫡妃不能正位皇后,天下人知道了,心里对你这个嫡长子继承皇位,有没有什么多的想法?名分都定了,嫡庶便无可更改,皇后是你的敌体,哪有你说立谁就立谁的,孝顺之道去哪里了?你自己说,是不是这个理儿!&rdo;皇帝嗫嚅了片刻,却也无话可回,想了想,叹口气道。&ldo;那也罢了。&rdo;&ldo;再说,你对胡氏就这么绝情?&rdo;太后的眉毛已经要竖起来了。&ldo;皇后位置不给她,你让她如何自处,你是要把你的发妻逼死才甘心?&rdo;&ldo;这自然不会!&rdo;皇帝忙道,&ldo;这么些年的情分还在呢,儿子想着,虽然不是皇后了,但也该册封为贵妃‐‐或是仿太祖的例子,给加个皇字,皇贵妃,除了名分以外,一切待遇,和皇后也差不得多少的……&rdo;他回得这么快,可见是早有腹稿,不是丝毫不管胡氏的死活,太后稍微满意了一点,她哼了一声,不说话了。&ldo;既然如此,那就改册孙氏为贵妃吧……&rdo;皇帝很快地就提出了另一个办法,看来,对自己的计划成功率,他也是早有预估。太后嗯了一声,没有多说什么‐‐一个贵妃,孙氏也是当得起的。&ldo;那何氏、徐氏呢?&rdo;&ldo;娘您看如何呢?&rdo;皇帝讨好地反问太后。&ldo;此事就全由您来做主!&rdo;太后想了想,道,&ldo;高皇帝时候,宫廷惯例,没有生子、年限又短,都是不封妃的。文皇帝时候其实也是一样,宫里除了那些朝鲜女人以外,没有生子的,都是苦熬多年,甚至是快病死了才给封个妃位。你父亲的宫里那都是潜邸老人,没有新人,不值得参考。我的意思呢,何氏虽无子,却有女,也是追随你多年,可封妃。&rdo;她顿了顿,蹙眉沉思道,&ldo;这徐氏嘛……&rdo;☆、贤妃太后这一沉吟,便是一阵子,皇帝先还能耐心等着,后来也是有点等不及了,他略带恳求地说,&ldo;娘,徐氏事我一向十分勤谨,这一次在南京,表现得也是可圈可点……&rdo;徐循在南京上演的那场好戏,早就经过许多不同的途径报到了北京,通过这些视角,太后和皇帝虽然没有身临其境,但也多少能还原出当时的场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