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不免一怔,&ldo;‐‐可,这会否有些……&rdo;&ldo;有些什么?&rdo;太皇太后耳背了,没听清楚。&ldo;会否对栓儿有些太苛刻了。&rdo;太后只好大声把心底的念头说了出来。&ldo;刘翰林也的确严格了些‐‐&rdo;&ldo;这点挫折都受不了,以后怎么面对天下?&rdo;太皇太后的语速很缓慢,但那股子多年当家的权威,依然是从她苍老的话语中弥漫了出来,透着不容置疑的肯定。&ldo;自古以来,只有师责徒,何曾有徒罚师的?这往大了说,那就是欺师灭祖……就是你要调他,内阁都通过了,六科给事中也一样会打回来的。没有大事,帝师从来只有升官发财的份,哪有这么无缘无故就被打发出京去的?&rdo;太后本也没想把刘翰林贬出京去做事,她是想将其送入礼部,不过太皇太后发了话,她也不便为自己辩解,只好听着这头垂垂老矣的母虎发威。&ldo;有此非分之想,可见得平时便不学好,这是错一,&rdo;太皇太后思量着说,&ldo;又挑拨内廷、外廷的关系,小小年纪,说的那话让人听了都是心寒。当皇帝的不能信用臣子,让臣子如何放心为天家卖命?内阁三位大人为国朝兢兢业业,多年的功劳、苦劳,又当得起他这诛心的几问?&rdo;被太皇太后这一分说,太后额前,已经悄悄地沁出了冷汗:虽觉得此事不好,但若非贵太妃提议,她也不至于想将皇帝搬来和她一起居住。‐‐满以为这已经够小题大做的了,不想到了太皇太后跟前,她刚才的处置,还是显得太轻描淡写!虽然只是几句话,但暴露出的问题,已经是令人心惊了,自己和贵太妃都想得很浅,还是老人家看得深,这内阁三位大人,虽说权柄不小,但对内廷素来尊敬,也是恪守着为人臣的本分。即使太后也有被他们拿捏得难受的时候,但心里也很清楚,主少国疑,从前朝代中,在这样的时候,可发生过许许多多非常险恶的事情,和前人比起来,如今内廷的处境,已经算是比较宽松的了。身为人主,不懂得犒赏、感谢臣子们的尽心,反而猜疑、诛心起来了。孩子还小,不懂事,还可以教,可若是不能防微杜渐,让这样的想法发酵起来,日后他会怎么对待三位阁臣?岂非是要寒了天下士人的心?&ldo;是媳妇不好。&rdo;她不能不歉然请罪,&ldo;您给媳妇留了三条训命,这皇帝手里的老人,到了大郎身边后,一直很得他的亲近。平日为人也是殷勤小心‐‐&rdo;&ldo;打杀了他。&rdo;太皇太后咳嗽了几声,方才淡淡地道,声音还带了老人特有的含混‐‐她今日口齿不清,主要是因为刚落了一颗门牙,还没镶进新的义齿。太后入宫这些年,除了处置一些犯了大错的底层宫女宦官时,曾罚得较重,意外致死以外,还真没发号施令,夺取过谁的生命。听得太皇太后如同宰猫杀狗一般,随口就要杀掉一个没有明显劣迹的权珰,一时间不免难以接受。&ldo;可‐‐他是栓儿大伴‐‐&rdo;&ldo;不是大伴,还不打杀呢。&rdo;太皇太后倒对太后有些不满了,&ldo;栓儿会说出这样的话,岂非他这个大伴不能善尽管教劝谏之过?只看在这点上,打杀他也不算冤枉。再说,不处置得重一点,孩子也学不会那堂课。&rdo;&ldo;哪、哪堂课啊?&rdo;太后已是被镇住了,多少有些举止失措。太皇太后扫了她一眼,疲倦地吐出一口气,她缓缓在石凳上坐了下来,闭目养了养神,也在心中安慰自己:好歹还给她找了个帮手,多少也能有些助力……&ldo;当然是不能听信宫人、宦者言语这一堂课了。&rdo;她的话语虽含混,眼神虽浑浊,但周身那冰冷沁寒的气势,却还犹有可观之处,&ldo;这样的话,难道是翰林们和他说的?身边人说什么,他就信什么,以后这皇帝可该怎么当?&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