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太太把小姑娘喊过来的时候,小姑娘手上还拿了两根蔫萝卜。老太太笑着说:“你上次给我的还没吃完,这些快拿去卖吧!”
“不值钱的东西,都是自己地里长的,镇上人新鲜的还能吃点,这样的几文钱人家还嫌提回去累手呢!”小姑娘老气横秋的说。
“奶奶给你找了个活计,不知道你愿不愿意干?”老太太问。
“什么活计?我愿意的,奶奶!我什么活都能干!”小姑娘兴奋的说。
“小妹妹,来尝尝这个!”温煦拿了一片最大的竹片,给小姑娘装的足足的,从一边摊子上过来。
“不,不用了!”小姑娘从生下来是没见过白米的。
“小葵呀!这就是奶奶给你介绍的活计,你这个姐姐是刚来咱们这的,吃食新鲜人家还不认呢,你尝尝,然后给人家吆喝吆喝!”老奶奶看着往后退的小葵笑着说。
“吆喝两嗓子,不费事,姐姐你说怎么吆喝吧!”小葵一听是让她帮忙吆喝,也没当回事。
“额,姐姐也不知道咋吆喝,要不你尝尝好不好吃,再帮我想想?”温煦问。楚萱在一边看小姑娘穿的破烂,也很可怜,让她尝尝。柳氏也说自家的吃食,不值当什么。
小葵接过手里的大竹片,小心翼翼的夹了小块放进嘴里。慢慢的咀嚼,不敢轻易咽下去。挨个尝了,突然拿着竹片,低下头哭了。
众人不解,老太太也忙问:“小葵,这是怎么了?”
“我给你们吆喝,吆喝多少天都成!我能把这些剩下的,带回去给我小弟吃吗?”小葵抬起头,一双乌黑的大眼睛,带着水洗的澄净,小心的抓着手里的竹片,很怕会掉了一样。
温煦是个冷清的人,却最受不了人与人之前那些纯粹美好的情感。她忍不住哽咽了,轻声说:“你都吃了,回头我再给你一整个甜筒的,带回去给你小弟吃,这种的不好拿。”
“不用,不用,好拿的!”小葵赶紧说。温煦她们坚持让她吃光,说会再给她。小葵没法,挨个又尝了一小口,要给老奶奶,老奶奶笑着说吃过了。小葵问:“这些都是给我吃的了?”
楚萱笑眯眯的点头,让她快吃。小葵却拿着,飞快的跑到她爷爷旁边,把东西往她爷爷嘴里送。
“老天爷,这是白粘米呀!你这是从哪来的!”瑟缩在摊子上的老人,看着东西,不可置信的说。昌邑郡是不产水稻的,就是他们楚家村的实验水田也只种了两年,就因为没那么多水而放弃了。所以很多穷苦百姓,一辈子没吃过白米白面也不少。
糯米在清平镇是没有卖的,这还是让大堂兄从昌邑郡带回来的。在粮店,普通的玉米碴子是一文半钱一斤。这白米是二十文钱一斤,糯米是四十五文钱一斤。而市面上的猪肉在二十五文钱到三十文钱一斤的价格上。
所以看了小葵和她爷爷的反应,温煦终于意识到,自己卖的不是普通百姓会当零嘴随意买的东西。
不管是楚家还是温家,都不是传统意义上地里刨食的农家人。楚老爷子在的时候,他虽一心读书,每年也还是要到临县码头去转悠几个月。旁人虽不知道他忙活什么,可老爷子出去一趟,多了不说,三四十两银子的进项是有的。温煦出嫁的时候,温娘子给了她两百两银子压箱底。温煦是因为不知道,所以觉得不多。实际上花瑛也只有十五两银子的压箱底。
小葵跑回来的时候,满脸兴奋。忍不住说:“这就是白米?”
温煦点头说:“是啊!”
小葵笑着挠头,傻傻的说:“只听过,说那韩地主家就吃这东西呢!”
接下来的时刻,就是温煦见证一句至理名言的时候了:事情的成败,和人的能力成正比。小葵见他们也确实是没经验的,就自顾到他们摊子上,拿了温煦装竹板的小竹筒,拿着木棍子敲了两下,还挺响,声音也好听。
小葵站到一旁的大石头上,一阵有节奏的敲打,吸引了过往路人的注意,只听小葵那清脆的嗓音,笑着开始说道:“南来的大爷,北往的大娘!穿金戴银的夫人,买卖红火的老爷!您们过来瞧一瞧,您们过来看一看!您们吃惯了大米的来看下新吃法,您们像我一样打生下来就没见过大米的,也赶紧过来尝一尝。吃一口不算账,吃两口不要钱,就怕您吃馋了回去睡不着觉呀!”
这边的异动顿时吸引了很多路人,温煦发现还吸引来了两枚天然托。温煦看韩杰与花启想上来打招呼,被温煦制止了。温煦挤了两下眼,那俩小子秒懂,不动声色的点了点头。温煦想着,这是他们几个要去上课的时候了,也不知那几个能不能从这过。
“小姑娘,别整那没用的了,到底是什么新鲜吃食,小爷我们不差钱!”韩杰先装起了纨绔。
“大哥哥,一看您就是天天能吃白米饭的主!来您看看这竹筒饭!香着呢!尝尝味道不要钱!”小葵以为生意上门了,高兴的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