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伯说道:“是这样呀,那先生知道么?”
师母何氏笑了笑,说道:“以前先生是不知道,但是经过昨日,他已经知道了。回头我和你说一说。当然了,他也是主张你早日通过祝家英台她家里两位老人的心意。”
梁山伯听了师母的这番话,说道:“好!晚上我通知先生,看择定何日动身。这事山伯真的太感谢师母了。”
梁山伯又是一揖告别。离开师母他们的房屋,然后连忙回到书房,把那只玉蝴蝶紧紧地握在手里,心情很是踊跃欢喜。
把蝴蝶玉佩放在桌案上,一边看,一边思念着祝英台。然后自言自语地说道:“贤弟怎么不露出一点影子来,我真是一点都看不出呀。”
梁山伯又把桌子上的蝴蝶玉佩拿起来,放在手里看了看,又坐在椅子上,半晌不言语。
最后梁山伯点点头,又自言自语地说道:“其实是我自己不留神罢了。若是要留神用心一些,慢慢的也就能看得出来了。有一天我在练字,她伏在桌案上调和墨丸。我低头一看,看见英台的耳朵上有耳环孔,我正惊讶,她说这是因为从小参加观音庙会扮观音,所以才穿的耳孔,我也居然也信了。这真是怪我自己太老实了呀。如今看起来,像这样的事,实在太多了。最让人难忘的,就是她生病了,我一番好意,要同她抵足而眠,她是一百个也不愿意。后来采用个折衷办法,用纸盒子装着细沙,放在床中间。”
梁山伯正在发呆,这个时候,四九走进来了,问道:“梁相公,太阳落山了,你不去吃晚饭吗?”
梁山伯听了,说:“我不饿,今天早上吃的饼子到现在还饱着呢。”
然后梁山伯问道:“四九,你和银心相处日久,他平时的举动,你感觉……。”
梁山伯说到这里的时候,想着现在还不可急于相告,免得到时候一人传十,十人传百,书院里的人都知道的话,对英台和银心她们的名声也不太好。于是梁山伯改口说道:“他是怎样一种人?”
四九听了梁山伯问的话,回答道:“银心他呀,还是一种好人了。自从跟着他相公和我们认识以来,除了那次我说了不好的话,惹他生气,把我推下船祝相公让他我道歉,后来他还买好吃的请我,以后我们都没有红过脸着。”
梁山伯说道:“那敢情好。过两三天,我们就一路上祝家庄去看她们吧。”
四九听了,笑道:“那就太好了。”
说罢,四九就一个人出去吃晚饭了。
而梁山伯则拿着椅子,走出房间,来到门外面的柳树下,坐了下来,看着玉盘初升,星光点点。一边看着夜晚的天空,一边想着他和祝英台的故事了,也是勉励一番了。
梁山伯待坐一会,就去和周士章告辞一番,并规定后日动身,梁山伯称是,方才告辞。
次日的早上,梁山伯去街市买了点东西,收拾好行李,匆匆又过一日。到了临走的这天,依然是一个晴朗的日子。不过他的马已经病死了,只好改为步行。
梁山伯出门不多远,就遇到那棵巍峨的大樟树。他想起那喜鹊的叫声,祝英台还做了一首诗,诗的最后两句,“只是你我莫延迟,然彼金莲点红烛。”
回想到这个情景,梁山伯在心里暗暗嘲笑自己:这还有多明显?那天我若是早点明白了,该有多么好。
这一路上四九跟着梁山伯走走停停,看着梁山伯都不怎么说话,好像在想什么事情。
这个思绪还没想完,梁山伯又走到流水浅沙的地方,又想起来当日祝英台指着一对鹅说,雄的在前面走,雌的后面叫哥哥。祝英台这分明指着鹅,说着自己。
梁山伯心里暗想:这已经对我说明白了。可是我不懂还罢了,还说英台胡闹。哎!
就这样想着想着,一直想过十八里长亭。梁山伯复又想起祝英台当时暗示真没奈何,就提起了家里的九妹来了。而且说愿代九妹作媒。
梁山伯心里又暗自笑自己道:唉!哪里是九妹,那就是英台她自己呀!
梁山伯想到这里,不免两手一举,叫道:“是我自己太不明白呀!”
四九挑着担子在前走,问道:“相公,有什么不明白的呀!”
梁山伯醒悟过来,随便答应道:“不相干,我刚才捡着一片树叶,以为是女人的玉环呢。”
这一路上,梁山伯和四九是往自己家的道路走的。毕竟离开家三年了,还是要回去看望自己老母。虽然家中有忠心仆人,但是老母一个人在家。
梁山伯他们从上午的时候,一路赶路,近一天的时间,终于回到了家。
梁山伯的母亲高氏走出来,看见儿子和四九,笑道:“我的儿呀,你们回来了。你们过得可好呀。”
梁山伯回答说:“儿过得好呀,您看儿子腮帮子都胖了。”
话说时,四九把担子挑进去屋子里放。
梁山伯对母亲说起了自己和祝英台的事。
梁山伯的母亲说道:“这话说得像故事一样,非常有味,你再往下说。你答应婚事,我并不怪你。但是你答应她家九妹婚事,你这位兄弟不是落空了吗?”
高氏又说道:“你坐下,慢慢的说,你怎样对付你那结拜兄弟吧?”
梁山伯坐下,对母亲说道:“原先我并不知英台是个女子呀。后来,师母叫我去问话,她才说祝英台主仆两个都是女子。她临走的时候,说愿与梁山伯订为婚姻,随身解下玉蝴蝶一只,以为凭证。我说她为双胞所生,有胞生妹妹,叫九妹,许我为婚!师母说,她哪里来的九妹,九妹就是她自己呀。我细想之下,恍然大悟。这玉蝴蝶,是英台给师母,让师母转交给儿子的。儿子打算过些天,去祝家庄提亲。”
梁山伯母亲听了,说道:“我儿只管前去,只是去别人家看望,起码要准备一些对答礼才是。”
梁山伯答应了一声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