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力小说网

怪力小说网>济公传奇片头曲 > 第651章 移督荆梁荡平巴蜀(第2页)

第651章 移督荆梁荡平巴蜀(第2页)

更有一次,殷浩到刘惔处与他清谈,但殷浩及后稍见辞屈,于是只能继续说些虚浮不实的言辞。刘惔见此亦不再回答他。殷浩走了后,刘惔就说:“农家子,硬是学人去清谈议”。

前时叙及桓温,但说为宣城内史桓彝之子,就中尚有许多故事,尚未详细说道,在此应该撮要申明。

在桓温还不满周岁时,竟然有幸偶遇了辅佐刘琨的名士温峤,这让桓温尚在襁褓之中就已声名在外。当时温峤是刘琨平北将军府的参军。

温峤见到桓温后便对其父说:“这孩子骨骼清奇,来,你们让他哭几声我来听听。”

等到桓温哭了起来,声音很是洪亮,温峤大为惊叹:“真英物也!”(《晋书。列传第六十八。桓温传》)。

因为受到温峤的欣赏,桓彝便给孩子起名为“温”,温峤得知后大笑:“既然这样,还不如让孩子跟我姓呢!”

自此以后,人们便知道了桓家有个长子叫桓温,从小就异于常人。

当时桓彝年长,以州主簿入仕,拜骑都尉。晋元帝时(317年~323年),得迁中书郎、尚书吏部郎。后来因王敦擅政,愤而弃职。太宁二年(324年),晋明帝下诏讨伐病危中的王敦,命桓彝为散骑常侍。

平定王敦之乱后,桓彝以功被封为万宁县男。时宣城境内常有变乱发生,有人举荐桓彝出任宣城太守,治理宣城。开始时,晋明帝不允,后有人再次举荐,遂补桓彝为宣城内史,史称其颇有政声,治下郡内生产发展,百姓生活安定。

当时咸和二年(327年),镇将苏峻以朝臣庾亮擅权专制为由,举兵反叛,进攻南京,史称“苏峻之乱”。桓彝得悉,当即率领义众欲赴南京讨伐叛军。他一面派遣朱绰前往芜湖讨伐叛军,一面向朝廷报告军情。坐镇南京的庾亮先是派遣大将司马流赶往慈湖与叛军交战,遭到惨败。司马流战死后,又命桓彝进击讨伐。

桓彝考虑到宣城城防脆弱,难以防守,于是,先退据到广德,然后,又退据泾县,在乌溪岭修筑工事抵抗。当时,不少州郡都惧怕叛军势力强大,纷纷派人向叛军求和投降。

桓彝手下部将也劝他佯装与叛军议和,以避开叛军的势头,保存实力,遭到痛斥:“吾受国厚恩,义当致死焉,能忍垢蒙辱,与丑逆通问。如其不济,此则命也。”于是,桓彝选择了奋力抵抗,派遣将军俞纵坚守泾城门户石兰。哪知,苏峻却派兵从东南方向包抄过来,攻破了石兰防线,进逼泾城。桓彝死守城池,叛军派人劝降,他坚守不从,终因势小力孤,城被攻破。桓彝在撤退的路途中被叛军苏峻部将韩晃杀害,泾县县令江播参与谋划,时年五十三岁。

桓彝遇难后,宣城人纪世和收其遗骸葬于城北小镇东门渡。

当时桓温年方十五岁,枕戈泣血,誓复父仇。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咸和六年(331年),江播去世。其子江彪等兄弟三人为父守丧,因怕桓温前来寻仇,预先在丧庐内备好兵器,以防不测。桓温假扮吊客,混入丧庐,手刃江彪,并追杀其二弟,终报父仇,随即自首。

晋朝廷嘉桓温孝义,不复论罪,桓温以此得名。及桓温年逾冠,姿貌甚伟,面有七星。

刘惔曾经和别人说道:“桓温眼如紫石棱,须作猬毛磔,是孙仲谋司马宣王的流亚呢。”语有分寸,与对会稽王司马昱语相符。

既而桓温得娶南康长公主为妻,南康长公主司马兴男乃是晋明帝司马绍嫡长女,晋成帝司马衍长姐。

桓温累任至荆梁都督,他本是个豪爽不羁、睥睨一切的人物。既得盘踞上游,手握重兵,当然想做些事业,显些威风。

到了永和二年,何充又复病殁,晋朝廷予谥文穆,特进前国子祭酒顾和为尚书令,前司徒长史殷浩为扬州刺史。这两人为褚裒所推荐。和以孝着名,正直有余,干济不足。

殷浩之父殷羡,曾经为豫章太守,就是不肯寄书、掷诸流水的殷洪乔,殷羡字洪乔。

殷浩见识度量清明高远,年少负有美名,尤其精通玄理,与叔父殷融都酷爱《老子》、《易经》。殷融舌战辩论斗不过殷浩,着书立说则胜过殷浩。

殷浩因此被那些风流辩士们所推崇。有人曾问殷浩:“将要做官而梦见棺材,将要发财而梦见大粪,这是为何?”殷浩回答说:“官本是臭腐之物,所以将要做官而梦见死尸;钱本是粪土,所以将要发财而梦见粪便。”当时的人都将他的此番言论认为是至理名言。

殷浩精通医术,到中年的时候就全都抛开不研究了。曾经有一个常使唤的仆人,忽然给他磕头,磕到头破血流。殷浩问他有什么事,他说:“有件人命事,不过终究不该说。”

追问了很久,这才说道:“小人的母亲年纪将近百岁,从生病到现在已经很长时间了,如果承蒙大人诊一次脉,就有办法活下去。事成以后,就算被杀也心甘情愿。”

殷浩受到他真诚的孝心的感动,就叫他把母亲抬来,给他母亲诊脉开药方。才服了一付药,病就好了。从此殷浩把医书全都烧了。

殷浩之前为庾亮参军,得庾亮信任。

庾亮殁后,屏居墓侧,屡征不起。

当时的人将他比作管仲、诸葛亮。

王蒙、谢尚还探察他的出仕和退隐的动向,来预卜江东的兴亡。二人一同前往看望殷浩,知道殷浩有坚定的避世志向。

返回后,叹息说:“殷浩不问世事,如何面对江东百姓!”

庾翼于是给殷浩写信说:“当今江东社稷安危,内政委托褚裒、何充等诸位重臣,外事依仗庾氏、桓氏等几户大族,只怕难保百年无忧,国家破灭,危在旦夕。足下少负美名,十余年间,内外任职,而如今却想隐退世外,不问国事,这于理不合。再说,当代的大业,还须靠当代的杰士去完成,为什么一定要盲目追寻古人的风范!王夷甫是前朝的风流人物,但我始终鄙薄他追求虚名的行为。若以为当今世道非虞夏盛世,那么一开始就该超然物外不问乱世之事,然而王夷甫却极力谋取高位,树立名望,既是名位显赫,就该努力光大名教,全心治理天下,使乱世得以安定,可此时的王夷甫却又高谈老庄,说空终日,不务实际,虽说谈道,实长浮华空谈之风。等到晚年,声望犹存,却贪图安逸,害怕动乱,专谋自保,最终被石勒所虏,身首异地。凡是明德君子,难道赞成这样做吗?而世人都认为他是对的。由此可知当今名实不符,空谈浮华之恶习未除。”

殷浩看庾翼的书信后,还是执意不出山。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