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英台自幼聪慧过人,又爱读书习字,偶尔也会作作女红。
员外祝公远请教书的女学问家教女儿祝英台学习知识。祝英台对《论语》,《诗经》无不是背得滚瓜烂熟,而教书的女先生对祝公远称赞其女儿,道:“其女九妹真是女中英杰,才若高台。”
祝公远闻其大悦,于是为小女儿取名“英台”二字,就是祝英台。也就是这个故事中的女主人翁。
时光荏苒,转眼祝英台已经长成了十六岁了,乃是一个亭亭玉致美丽动人的俏女子。
祝英台虽然是一个女子,但是心存大志,一心想要别亲到外去求学,只是碍于父亲祝公远对她的管教甚严,闺门里也只是描龙绣凤,无所兴趣罢了。
说起兴趣,祝英台便会想起自小就作过的梦境,那是一个温暖但是很奇怪的梦。在那个梦境里面,她看见自己和一个陌生的男子一起游湖泛舟,吟诗作对,只是梦境之中,坐在船上的他们都在朦朦胧胧的晨雾之中,彼此之间都看不清楚对方的面容。
祝英台年方十六,这个时候,已经有些少女心性,心里略感疑惑:这梦境里的男人是谁?我为什么一直都在做这个怪梦,为什么我总是看不清他的脸?他是谁呢?是我前世的朋友还是未来的夫君?
祝英台于是对贴身婢女银心说:“银心,我又在做那个梦了,又是那个看不见面容的男子。”
银心听祝英台说的这些话,忍不住发出了几下银铃般清脆的笑声,然后说道:“银心之见,梦里的男子乃是小姐未来的夫君。”
祝英台听见银心这话,对银心白了一眼,似笑非笑,似气非气地说道:“好你个银心,你这是吃太饱了,小心我家法伺候。”
银心漫不经心地说:“我看小姐,正值年少芳华,少女怀春有什么奇怪的,有什么好遮掩的呢?”
祝英台闻言,用扇子轻轻地敲了一下银心的头,教训的语气说道:“口里思春思春,简直有辱斯文。”
银心又说道:“小姐,银心知道错了,小姐既然对梦境之事疑惑,我们不如去求签吧。”
“求签?”
祝英台一听,觉得也是,于是便带着银心,简简单单地打扮了一下,然后一身青衣绿裙地出了门。
祝公远见到,于是问道:“英台,你们这是去哪?”
祝英台回答道:“我和银心庙里求签,看看,一会就回来,爹爹不用担心。”
祝公远听了,说了一句:“早去早回。”
于是祝英台带着丫鬟银心,欢欢喜喜地出了门,往月老庙去了。
祝公远看了看女儿远去的背影,妻子滕春来到丈夫身边,温柔地说:“不用过份操心,英台都那么大人了。”
祝公远叹了口气,说道:“我有些担心那个道士之言,说英台活不过二十一岁。”
妻子滕春说道:“方士之言,岂可全信,我们英台容貌姣好,又读那么多书,将来一定能找到个好归宿的。”
“但愿这个孩子以后幸福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