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农舍里,有一对老夫妻,年过六旬,虽然残烛风年,却也是夫妻恩爱的。
祝英台向那两位老人家行礼,说道:“两位老人家,你们好,小生行路,路上淋雨,衣服湿了,可否借您屋子更换衣服。”
在旁边的那老妪,和蔼地说道:“不用拘束,公子自行便可。”
然后又说道:“是学堂的学生吧,你们过来坐吧,这雨一时半会也停不了的。”
于是祝英台和银心进去屋子里,银心守在小房间门口,祝英台换好衣服才走出来。
四九看了看老人家,说道:“老人家可吃过午饭。”
老人家回答说还没有,不方便做吃的。
于是四九取出烧饼,先递给了老妪和老叟,然后又给了祝英台和银心,还有自家的梁山伯相公,大家一起吃饼子。
大约有半个时辰左右,天空的乌云才渐渐地退去,慢慢变成朗朗的晴空。梁祝他们告别了这对老夫妻,四人一起启程,只是刚下过雨,陆地有些潮湿,陆地泥腻,行走会有一些不方便。
祝英台双手抱拳,说道:“多承梁兄情义深重,登山涉水,送我远行。常言道送君千里终须别,就请梁兄在此留步转回路程吧。”
梁山伯听了,对祝英台说道:“我同贤弟草桥相遇,桃源庙结拜,同窗三年,情意非轻,还是让愚兄送你到十八里长亭吧。”
祝英台听了,点了点头说好。
于是梁山伯与祝英台以及主仆又双双而行走了一段路程。
他们都来到了十八里外的长亭。
祝英台心想:当初草亭邂逅,如今长亭一别,是尽头还是开头?
祝英台抬眸幽幽地看着梁山伯,眼中写满不舍与无奈。
梁山伯看着祝英台,不知为何,心中微微悸动,暗想:英台胜雪若玉之肤,眉目如画,此容颜,若是女儿身那该有多好。
好一会儿,梁山伯才回过神来,对祝英台道:“贤弟,你我同窗三载,今日一别,可有话要交代?”
祝英台问道:“临别英台问一句,梁仁兄家中可有妻室?”
梁山伯问道:“贤弟早知愚兄未婚配,为何今日又说起?”
祝英台解释说:“那小弟帮你做媒的对象,就是我家中的九妹。”
梁山伯闻言,好像有恍然大悟似的说道“原来贤弟要与愚兄做媒,难怪一路上说什么比翼夫妻的,说什么鸳鸯配对。原来是为了这一事情。”
祝英台说道:“我家九妹与我乃是龙凤胎,虽不是倾国之貌,却也娇媚可人,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不知山伯兄可愿意。”
梁山伯回答说道:“只是怕我寒门低微,配不上你家九妹!未免高攀了人家。”
祝英台说:“哪里哪里,山伯兄你相貌端庄,人俊形秀,胸有宋玉文章,行为端正诚恳,以后定是朝廷之才,与九妹自然登对得很!”
梁山伯于是双手抱拳作礼,道:“那就多谢贤弟玉成了。”
祝英台眉开眼笑地对梁山伯说道:“那你到时候,早早做媒来,我约你七夕节,乞巧时。”
“七巧…。”梁山伯喃喃自语。
看着祝英台骑马,银心挑担子渐渐消失的背影,梁山伯怅然若失。
梁山伯向祝英台告别之后,便与四九往钱塘的方向往书院的方向走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