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方舟》在国内的发行之路被彻底堵死,巨大的资金压力和市场传言几乎将名豪广告压垮。面对绝境,林梓明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我们不能坐以待毙。”他在高层会议上掷地有声,“既然国内的路暂时走不通,我们就去国际市场找出路!《太极方舟》的制作水平和东方哲学内核,是有国际竞争力的!”
他看向丽莎:“联系meliawatson。是时候动用她在好莱坞的资源了。”
meliawatson,watson家族的千金,也是《太极方舟》的女主角,她对这部电影充满热情,与林梓明早已经共同经历了几次生死、与丽莎私交甚好。
很快,越洋电话沟通完毕。melia十分兴奋地说:“明,这太糟糕了!但别担心,好莱坞有它的规则,但也有它的机会。带上所有材料,立刻飞过来,我们当面谈!”
就这样,林梓明和丽莎带着一丝希望,飞越太平洋,抵达了洛杉矶。
比弗利山庄的一家高级酒店里,林梓明和丽莎见到了许久未见的melia。她依旧明艳照人,热情地给了两人美式的拥抱。
“欢迎来到梦想之城!”melia笑着,但眼神很快变得专业和锐利,“让我们看看怎么拯救这条‘东方方舟’。”
接下来的几天,三人展开了密集的会谈。melia引荐了顶尖的娱乐律师、发行代理和公关团队。分析结论是:虽然国内禁映是负面消息,但在好莱坞,这有时反而能成为一种“备受争议”的另类宣传点。关键在于如何包装和运作。
“成立一家新公司。”melia提出核心策略,“一家在洛杉矶注册的新独立电影公司,由我们三方共同控股。然后将《太极方舟》的全球发行权正式转让给这家新公司。由这家新公司作为主控方,去对接好莱坞的发行体系。这样能最大程度地规避掉来自你们国内的一些…嗯…非市场因素的直接干扰。”
这是一个金蝉脱壳的妙计。林梓明和丽莎立刻同意。
很快,“pacificArkStudios”(太平洋方舟影业)在洛杉矶悄然注册成立。凭借watson家族在好莱坞深厚的人脉和信誉,丽莎·巴尔尔家族强大的资金支持,加上《太极方舟》本身过硬的质量(melia安排了数场给资深发行商看的小型内部试映,反响热烈),新的发行方案迅速推进。
最终,经过艰难的谈判,一家拥有强大全球发行网络的主流独立电影发行公司——顶点影业(Summitpictures)——接下了这个项目,并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
定档元旦,全球同步上映!(除中国内地)
《太极方舟》定档元旦全球同步上映(除中国内地)的消息,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国内沉寂的湖面,激起了千层浪。
电影圈炸锅了,各大电影论坛、社交媒体、行业微信群都被这条新闻刷屏。“国产顶级视效大片被逼出走海外”、“《太极方舟》全球上映唯独缺少本土市场”、“文化壁垒还是内部倾轧?”等话题讨论度飙升。许多电影人、影评人公开发声,表达惋惜、不解甚至愤慨,虽未明指,但矛头暗指审查机制的僵化和不透明。
影院阵线投资方们坐不住了。《太极方舟》的海外预售票房和口碑(通过国际影展和点映场传出)出乎意料地好,这证明了其商业价值。巨大的利润眼看就要被挡在国门之外,且原因并非市场不行,而是非市场因素,这让他们感到极度不满和焦虑,各种关系和渠道开始被动用起来。
《太极方舟》被禁的消息,起初只在行业内部和影迷小圈子里流传。但紧接着“定档海外,全球同步,唯独缺内地”的官方公告,如同一剂效果惊人的反向营销猛药,瞬间击穿了圈层壁垒,成功吸引了所有“路人”的注意力。
“啥?我们自己拍的大片,自己不能看,老外先看?”“听说投资好十个亿呢,为啥不让上?有啥见不得人的内容吗?”“我本来没啥兴趣,这一禁倒给我整好奇了!”
这种“越是看不到,越想看”的心理被无限放大。社交媒体上,#我想看太极方舟#的话题下,充斥着各种玩梗、猜测和真心实意的发问。
由于官方渠道彻底堵死,寻求“非正规”途径就成了许多心急影迷的唯一选择。
各大论坛、贴吧、资源群的版主和管理员们叫苦不迭:“一天能删几百条求《太极方舟》资源的帖子!”“都来问有没有‘枪版’,这电影还没上映呢,哪来的枪版!”“现在没有,等海外一上映,盗版资源肯定第一时间流进来,到时候更拦不住!”
这种对盗版的潜在需求和高关注度,也间接形成了一种压力——如果因为管理原因导致优质国产内容的盗版在国内大规模传播,无论对票房还是文化形象,都是双重损失。
而林梓明和影片的主创粉丝团,则展现出了惊人的组织力和战斗力。他们不仅是“好奇”,更是带着扞卫偶像和心爱作品的心情投入“战斗”。
他们有计划地在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官方媒体的微博评论区,以及广电总局、文化部等部门的官方账号下,大量、高频次地理性留言:“期待《太极方舟》国内上映”、“支持优秀国产电影走向世界,也希望能在家门口看到”、“请给国产科幻一个机会”。留言并非无脑刷屏,而是精心编辑过,强调文化自信和支持国产,避免过激言论。
粉丝们制作了各种创意海报、短视频、漫画,解读《太极方舟》预告片里的中国元素,强调其文化输出意义,以“我们想通过电影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为由,发起“云请愿”,tag相关管理部门。
豪华粉丝团直接包机到美国去看首映,他们把电子版电影票晒到网上,引起围观群众的强烈关注!
粉丝团积极与那些带节奏的负面言论辩论,用影片获得的国际认可(如海外影评人好评、预售票房成绩)作为论据,强调“是金子总会发光”,将话题从“为什么被禁”巧妙引导向“为什么不让好东西回家”。
这股“滔天巨浪”并非无序的愤怒,而是有组织、有策略、有理有据的民间呼声。它们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声量,让相关部门无法忽视。
这股来自观众和市场的强大自发力量,成为了推动《太极方舟》解禁的又一重要砝码。
文化部门不得不召开紧急会议进行内部评估:
1。民意基础:如此高涨的观看需求,强行压制是否明智?是否会引发更大的舆论反弹?
2。市场规律:明明是一部备受市场期待、可能创造高票房的电影,却要主动放弃,导致税收和院线收入损失,是否符合经济效益?
3。文化影响:一部在海外被认可为展现中国文化的作品,在本国却被禁止,是否与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开放包容的期待相悖?
4。管理实效:即便禁止国内上映,也无法阻止盗版流入,反而会助长盗版产业链,使管理目标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