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o;哎,&rdo;少年轻声地应了一句,张良惊叹地看向刘元,刘元道:&ldo;如何?&rdo;
张良张了张嘴想说什么话来着,结果刘元阻止地道:&ldo;看完之后我们再说。&rdo;
书阁就在前面了,刘元请着张良进去,张良第一眼就看到子婴,子婴正在刘元让人做的一块大黑板擦着上面的字,听到门口的动静唤了&ldo;殿下&rdo;立刻转过头,入眼还有一个张良,赶紧的放下手里的东西朝他们作一揖道:&ldo;殿下,留侯。&rdo;
张良并没有听到子婴的叫唤,他的目光只落一层子满满的书架上,还有里面的人,他们的手里都捧着一本书,如饥似渴的读着书,一旁还有人认真地抄写。
&ldo;上面还有,要上去吗?&rdo;刘元抬手让子婴起身,走到张良的面前,唤着惊叹不矣的张良。
&ldo;是几层?&rdo;张良回过神反问,刘元道:&ldo;五层呢,可是现在书只放满了四层,最后一层的书不够。不过都是暂时的,我用纸交换了整个云中贵族的藏书,现在已经让人抄录,过不了多久我得再圈一座阁楼才行。&rdo;
张良听着刘元道:&ldo;旁边的空地殿下有何打算?&rdo;
一路行来张良一直都注意四下,刘元选这个地方人并不多,空地倒是挺多的,而且墨家的人都在指挥修路修楼,处处透着刘元想要大建的心思。
&ldo;一旁我要建一座学宫。如太学一般,可我这座学校并不拘于贵族。&rdo;刘元主意打得长远,步步为营图的就是一个将来,她想的也不怕告诉张良。
张良先前猜测刘元想要扶持新人与贵族抗衡,没想到刘元会做到这样的地步,她想不仅是想,更是为此而努力经营。
&ldo;我还准备让贵族们答应出来教学。&rdo;刘元再次告诉张良她的准备,张良侧过头道:&ldo;殿下还有旁的准备?&rdo;
&ldo;请。&rdo;张良问起来了,刘元请张良上二楼,子婴本来是想跟上的,孟非从一旁走出来立刻将人拉住了,&ldo;你干嘛?&rdo;
&ldo;我……&rdo;子婴想说自己要回答,话到嘴边却都说不出来了,他跟上去是能干嘛?他什么都干不了啊!
&ldo;没事好好呆着,殿下有话要与留侯说,你跟着不合适。&rdo;孟非严重怀疑子婴没点眼力劲,刘元和张良那是订婚的一对了,难得张良来一趟,还不让人家两个人好好相处。
刘元引着张良上了楼上,比起一楼满满一层都是竹简,张良第一眼就看到里面的纸质。
不用刘元提醒张良已经走了上去,二话不说地取了其中一本看起来,一看惊叹地看向刘元,&ldo;殿下这是?&rdo;
&ldo;印刷术啊,手抄多辛苦啊,印刷虽说费些时间,总比手抄轻松容易的。&rdo;刘元与张良解释,张良看着全都是书,刘元再继续道:&ldo;第一层是最基本的书,第二层难度相对高一些,第三层、第四层能上来的人很少,第五层,我还没想好要怎么放。留侯不如给我出出主意。&rdo;
&ldo;殿下是想让天下大儒皆往云中而来。&rdo;这点刘元的心思张良早就知道了,&ldo;殿下已经有应对的人了?&rdo;
&ldo;贵族难道会舍得我手里的纸利叫人夺了?&rdo;刘元笑眯眯地问,张良明白了,敌人朋友都不是永远的,利益才是。
张良轻轻一笑,&ldo;真想与殿下一起论百家。&rdo;
&ldo;有何不可?&rdo;刘元询问张良,张良抬起头看了向刘元温和的笑了。
刘元瞧着这样的张良道:&ldo;年少时,我初拜萧先生为师,那时还在沛县,父皇不在,我们一家多蒙先生相救,那时先生问我为何要读书识字,也道这世上一书难得,我当是知读书不易,也知想要得一先生相教更是不易,因此当时只有一个想法,此世尽我所能,愿吾后辈,一偿吾愿。&rdo;
没想到刘元竟然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这样的想法,张良惊叹地看向刘元,刘元却是冲着说张良认真的问,&ldo;留侯,我们能一起达成此愿吗?从前的我们想看书想识字都不能,如今我们能够让天下人因为我们可以想看书就看书,想读书就读书吗?&rdo;
&ldo;能。&rdo;刘元已经在做,而且开展得很好,纸利虽重,却重不过天下,刘元需要一个契机和贵族联手,需要从贵族的手里得到更多的书,只有集天下藏书,集贵族的人授课,刘元才能够撑起让天下人能的像从前的她那样,看到想看的书,识得自己要识的字。
&ldo;我也有一些藏书,我会在长安为殿下收集,如我与殿下这样的有志之士虽然不多,却还是有的。&rdo;张良肯定地告诉刘元,刘元俏皮地道:&ldo;那便有劳留侯了。&rdo;
志同道合,莫过于最让他们靠近的,张良明白,刘元也明白。
刘元细细与张良道起自己的诸多打算,比如新建的学校要如何开展,招揽学子又当如何,总而言之是步步为营,该想到的,不该想到的,刘元全都防上了,张良还适时的补充,不过当听到刘元提起男女不分皆可入学时,张良明显一顿,刘元立刻问道:&ldo;留侯也觉得不妥?&rdo;
张良道:&ldo;殿下,为女子不易,殿下要破规矩,尤其破男女之规矩不易。&rdo;
没想到刘元听着道:&ldo;是啊,这天下的事哪一件想做都不易。可是,留侯,我只想后世记载中,女子并非只能冠以夫姓,也并非只有一个姓氏而已。况且,若论为家为国,于大义前,女子从来不输男儿。&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