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o;古礼是谁人定下的?而古礼便无弊?&rdo;刘盈再问,并没有因为人用一个礼字就不作声,而是再一次提问。
&ldo;这个,古礼所定早已经无迹可循,只是所谓的弊,以皇子而封各王,以各王代天子而掌国事,此事,是利?&rdo;
&ldo;你觉得确实是利?我们不说其他,春秋战国之乱因何而起?&rdo;刘盈虽然是性子懦弱,但是读书甚多,尤其还有刘元来教,刘元读了那么多的事,从古到今,还能贯穿所有,一个又一个的扣起来,刘盈最喜欢的就是听刘元讲课。
因为刘元不仅讲的是书上发生的事,还会把现在或是将来应该避免的事与刘盈说出来,引得刘盈不仅记住书上的知识,就连现在要避的事,不应该让之再发生的事,也都牢牢的记下。
比起春秋之乱,战国七雄。&ldo;商君无道,周武王以敬天保民而出兵攻打纣王,得天下后而分封诸功臣,每一个功臣都是王,各掌封地,到了最后天子无力再控各诸侯,空有天子之名,却无法行天下之事,甚至若有强势之王还会利用天子行利于他们之事,前车之鉴,你们不以为然?&rdo;
引经而论,所说的皆是弊处,而且有事实为证,绝对不是危言耸听。
&ldo;朕一直以为贵族们饱读诗书,最是应该懂得扬长避短,以分封一事,却是让朕失望了。&rdo;说到这里刘盈摇了摇头,显得十分的伤心,怎么他们却没有想过安定大汉,以令百姓安宁?
&ldo;陛下,臣思虑不及陛下,请陛下恕罪。&rdo;本以为刘盈年少,而且往日的表现十分无能,他们以为刘盈绝对不像刘元那样难对付,可是分封一事本来是理所当然的,谁能想到刘盈会不同意,不仅不同意,还提出所利所弊何在,更是以西周诸事与那多年的战乱局面来说服于人。
不仅听出刘盈对他们贵族的推崇,也听出刘盈对他们的失望。
&ldo;朕以为,身为皇家中人,因为父兄之故而得享荣华,得到的比许多的人都要多,在此之前,说要给他们封赏,更应该让他们有所作为,想要朕赏赐于他们,他们更该思为大汉出力。等什么时候他们立下功劳了,朕自然会论功行赏。满朝之臣皆是功劳而立于此,你们很希望无功者站于此与你们为伍?&rdo;
说了自己的决定,还不忘问问他们都想如何,是不是希望无功的人站在他们之中,生生将他们这些千辛万苦才有机会站在这里的人比下去。
&ldo;那不是。我们出生入死才换来今天,怎么能让人无功无劳就跟我们站在一起了,不能不能。&rdo;
立刻有武将表示不能接受,凡事总是要讲理的,有理走遍天下,无事寸步难行,刘盈想成为一个讲理的皇帝,他们岂有不配合的道理。从前,只要他们一心为大汉,一心为百姓做事,就不怕自己被人取而代之。
萧何与曹参对视一眼,都不难从对方的眼中看出对方的诧异,没想到啊没想,刘盈还能由刘元启发想到这些事,他们从前还真是小看了刘盈呢,好,好!
连连在心里叫着好,萧何曹参倒是一点都不怕刘盈这个皇帝做得不好了。
&ldo;戚氏及谋害先帝者,陛下也该处置了。&rdo;分封一事不可能成,萧何还是提起另一件重要的事。
刘盈一顿,&ldo;当如何处置就如何处置。&rdo;
这些人敢动手杀人,大汉便容不下他们,就让他们都死,一直没有处置,都在等。
因此内宫中等着刘盈能早早分封诸皇子,能让他们早些离开皇帝,能够让他们当家作主的人,注定是失望的。
倒是刘交私下寻上了刘盈,刘盈对于刘交一向恭敬,见着唤了一声叔父,刘交作一揖道:&ldo;陛下不愿无功而赏赐先帝诸子,此为天下理所当然,可是他们也渐长了,总不能老是住在宫中,将来陛下还要成婚。&rdo;
刘交的担心也是对的,越来越大的先帝诸子,刘盈虽说比他们年长几岁,但现在的他们也是半大的小子,虽然经历了刘邦死去一事,但现在的他们,最想要的就是早些离开皇帝。
&ldo;还有三年,我还要守孝三年,他们也是。三年的时间可以让他们做很多事。虽说他们还小,但只要他们好好办事,若立下了功劳,我会给他们赐下府邸,让他们搬出宫去,就是他们的母亲,他们也可以一道接出宫去,共享天伦之乐。&rdo;
刘盈无意要为难他的那些兄弟们,他已经是皇帝,在以前除了一个刘如意因为太聪明而叫刘邦格外的器重,叫刘邦动了一点心思废刘盈而改立刘如意,可是因为刘元,因为吕雉,刘邦的想法注定只是想想罢了。
有些难过的事刘盈不想去多想,反而只是向前看。往后只要他们安守本份,不做出不利于大汉的事来,刘盈就会好好地待他们。当然,无功而赏之是万万不能的。
&ldo;叔父,分封一事也得与诸位兄弟说说,也是让他们知道往后应该如何行事,故朕想今夜设宴,叔父一道?&rdo;刘盈想了想觉得事情有必要当面与他的兄弟们说说,好叫他们都明白,他无为难之意,他们要是有本事,能为天下出力,他也不会亏等他们,倒也不必装得跟鹌鹑一般。
&ldo;陛下想与先帝诸子说个清楚自然极好的。&rdo;刘交一听刘盈的打算,自然是配合无比地点头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