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赤脚医生,就是在每个村子里选一个头脑稍微好一点的人。
如果村子小,那就几个村子合用一个赤脚医生。
这个人也是要经过一定的培训的。
需要掌握一定的基础医学知识。
怎样消毒?怎样打针?怎样看一些普通的头疼脑热?
一旦合格,你就成了十里八乡的赤脚医生了。
村子里一旦有谁有点不舒服。
都会到赤脚医生那里给开点药。
赤脚医生药箱里的药也是十分的精简。
一共也就十几二十样的。
但是都是一些人类最经常得的病。
拉肚子,发炎,头疼,消毒一类的常用药。
倒也能够满足大部分农民的需要。
之所以叫这些医生为赤脚医生,是因为这些医生,其实本身也是农民。
他们除了做赤脚医生以外,平时也是要下地干活的。
当时的老农民们习惯性赤着脚在地里走来走去。
一个赤脚医生,本来在地里干着农活呢,听到谁吼一嗓子,就赤着脚从地里走回家,去给那人拿几粒药。
于是才有了赤脚医生这个外号。
这也是国家在转型期间,因为资源匮乏,不得不做出的一个临时性的决策。
非常时期,想出非常的应对之策。
在当时的农村,大伙对于这些赤脚医生也还是有几分尊敬的。
毕竟人是吃五谷杂粮的,不管是谁都会有不舒服的时候。
赤脚医生的工具也是十分的简陋。
有的赤脚医生常年就用两个针管。
针管上面的针头,都已经歪了,也不舍得换针头。
好好的一个针头成了钩针。
一针扎下去。
拔出来的时候,能生生从人家肉里面拔出一根肉丝。
疼的人龇牙咧嘴的。
可当时的农民们都吃痛,不会计较什么。
这要放在现在,那都是医疗事故的。
王三宝是三河村的赤脚医生。
他已经干了30多年的赤脚医生了。
今年也70岁了,可是医生这个职业,是越老越吃香。
所以王三宝就这么一直干着。
有好几回他提出,想退休了。
让村里再选一个赤脚医生。
可三河村1000多号村民都拦着不让。
好不容易培养出来一个有经验的老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