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皇后接着说:“说到太医院,也不知道咱们那五儿子如今在医学上的造诣如何了。”朱棣笑着回答:“母后,周王夫妇一直醉心于医学研究,在太医院也帮了不少忙。儿臣想着,用完午膳,咱们一同去太医院看看?”朱元璋大手一挥:“好,朕也想看看这老五如今的本事。”
众人用完午膳后,便一同前往太医院。一路上,宫人们恭敬地行礼,退至两旁。春日的阳光洒在众人身上,暖融融的。御花园里的花香弥漫在空气中,让人心旷神怡。
不多时,便来到了太医院。太医院里一片忙碌的景象,医官们来来往往,有的在调配药材,有的在为病人诊治。周王夫妇正在药房里忙碌着,周王穿着一身朴素的长袍,专注地研磨着药材,他的夫人则在一旁仔细地整理着医书。
听到脚步声,周王夫妇抬起头,看到朱元璋和马皇后等人,赶忙上前跪地行礼。周王激动地说:“父皇、母后,儿臣没想到能在这里见到您二位。”朱元璋笑着扶起他:“老五,朕听说你这些年在医学上颇有建树,今日特来看看。”
周王起身,恭敬地回答:“父皇,儿臣只是尽了些绵薄之力。这些年,儿臣和夫人四处收集民间药方,与太医院的医官们一同研究,希望能找到更多治疗病症的方法。”说着,他拿起一本医书:“父皇,您看,这是我们新整理的一本医书,里面记载了许多治疗疑难杂症的方法。”
朱元璋接过医书,翻看了几页,满意地点点头:“不错,老五,你能心系百姓的健康,钻研医学,朕很欣慰。”马皇后看着周王夫妇,眼中满是慈爱:“你们夫妻二人齐心协力,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
朱棣笑着对朱元璋说:“父皇,周王这些年的努力,让太医院的医术有了很大提升,不少太医也跟着学到了新的知识和技法。”朱元璋颔首,目光中满是赞许:“医学乃民生大事,你们兄弟之间,若都能像老五这般,各司其职,为国家百姓贡献力量,那我大明必将更加昌盛。”
周王听到朱元璋的夸赞,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神情,忙道:“父皇过奖了,儿臣只是做了些力所能及之事。如今还有许多病症尚未找到根治之法,儿臣定当继续努力,不负父皇期望。”
朱瞻基好奇地凑到周王身旁,拿起一本医书翻看着,问道:“五爷爷,这上面好多字我都不认识呢,这些奇怪的符号和图案是什么呀?”周王微笑着耐心解释道:“瞻基啊,这些符号和图案都是记录药材和病症的特殊标记,等你长大了,多读些医书,自然就明白了。学医可有趣啦,能帮人治病救人呢。”朱瞻基眼睛亮晶晶的:“那我以后也要好好学习医术,像五爷爷一样厉害!”
朱元璋笑着摸摸朱瞻基的头:“瞻基有这志向是好的,但不可荒废了治国理政的学问。医术能救一人之命,而治国之道则能拯救天下万民。”朱瞻基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孙儿知道啦,曾爷爷。”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时,一位太医匆匆赶来,跪地行礼后说道:“陛下、皇后,太医院新来了几位民间的郎中,他们擅长治疗一些罕见病症,现正在偏厅候着,不知陛下是否召见?”朱元璋略一思索:“哦?快请他们进来。民间多藏龙卧虎之士,或许能给太医院带来新的启发。”
不多时,几位民间郎中走进殿内,他们穿着朴素,虽略显拘谨,但眼神中透着自信。其中一位年纪稍长的郎中上前拱手行礼:“草民见过太祖陛下、太皇太后以及各位贵人。”朱元璋打量着他们,问道:“听闻你们擅长治疗罕见病症,可有什么拿手的本事?”
那郎中恭敬地回答:“太祖陛下,草民等人略通岐黄之术,曾在民间治愈过一些疑难杂症。比如有一种怪病,患者全身瘙痒难耐,皮肤溃烂,多方医治无效。草民用几味常见的草药,搭配独特的炮制方法,成功治愈了此类病症。”
周王一听,来了兴致:“哦?不知是哪几味草药?如何炮制?”郎中详细地讲述了草药的名称和炮制方法,周王听后,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此法确实新颖,值得研究。”
朱元璋笑道:“民间果然有不少能人。你们若能留在太医院,与太医们一同钻研医术,为百姓谋福祉,朕定有重赏。”几位郎中纷纷跪地谢恩:“陛下圣明,草民等愿为太医院效力。”
朱高炽笑着说:“今日这一趟太医院之行,收获颇丰啊。不仅看到了周王的成果,还结识了几位民间高手。”朱棣接口道:“是啊,人才不论出处,只要能为我大明所用,便是国家之幸。”
马皇后笑着对众人说:“瞧这一大家子,围绕着为百姓做事各抒己见,热闹得很。希望以后你们也能如此,团结一心,把咱们大明的基业越做越好。”众人齐声应道:“谨遵太皇太后教诲!”
朱棣和徐妙云陪着朱元璋与马皇后漫步在皇宫之中。此时的皇宫,处处洋溢着生机与活力,每一处角落都散发着大明独有的威严与繁华。
朱元璋负手而立,目光在宫殿的飞檐斗拱间游走,微微眯起的双眼透着对往昔岁月的追忆。马皇后轻轻挽着朱元璋的手臂,脸上带着和蔼的笑容,时不时与朱元璋轻声交谈几句。朱棣和徐妙云则恭敬地跟在身后,偶尔插上一两句,气氛融洽而温馨。
“父皇、母后,前方便是大明书屋,由十二弟湘王朱柏与十八弟岷王朱楩管理。”朱棣恭敬地介绍道。
不多时,众人便来到了大明书屋。书屋外观古朴典雅,大门上方悬挂着一块烫金的牌匾,上书“大明书屋”四个大字。走进书屋,一股浓郁的墨香扑面而来。书架林立,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籍,从经史子集到诗词歌赋,应有尽有。
湘王朱柏和岷王朱楩正在书屋内整理书籍,听到脚步声,下意识地抬起头。当他们看到朱元璋和马皇后时,眼中瞬间闪过惊喜与激动,手中的书籍险些掉落。两人愣了一瞬,随即反应过来,急忙快步走上前,“噗通”一声跪地,声音带着一丝颤抖:“儿臣见过父皇、母后!”他们的眼睛紧紧盯着朱元璋和马皇后,眼眶微微泛红,脸上满是难以置信和深深的思念。
马皇后快步走上前,双手扶起朱柏和朱楩,眼中满是慈爱:“起来,快起来,让母后好好看看你们。”朱柏和朱楩缓缓起身,朱柏微微低头,嘴角带着一丝腼腆的笑意:“儿臣没想到能再次见到父皇、母后,实在是……”说着,声音有些哽咽。
朱元璋打量着眼前的书屋,满意地点点头:“不错,这书屋打理得井井有条。”朱柏听到夸赞,脸上泛起红晕,兴奋地说道:“父皇,儿臣与十八弟一直致力于收集天下书籍,希望能让更多人有书可读,增长学识。”说着,他从一旁的书架上小心翼翼地拿起一本装订精美的书籍,双手递给朱元璋,“这是儿臣亲手整理编撰的一本书籍,里面记载了一些历史典故和治国理政的见解,还望父皇指点。”
朱元璋接过书籍,轻轻翻开,目光在书页上扫过,不时点头。看完后,他拍了拍朱柏的肩膀:“柏儿,你用心了。此书见解独到,可见你平日里没少下功夫。”朱柏听到朱元璋的肯定,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眼中闪烁着光芒,犹如得到了最珍贵的礼物。
在大明书屋中,朱元璋和马皇后与湘王、岷王进行了丰富而深入的交流:
关于书屋管理与志向
湘王朱柏和岷王朱楩见到朱元璋和马皇后,激动地上前行礼。马皇后亲切地扶起他们,眼中满是慈爱。朱柏率先开口,向朱元璋和马皇后讲述他们管理书屋的理念:“父皇、母后,儿臣与十八弟接手这大明书屋后,便立志要将其打造成天下学子的知识宝库。我们不仅四处搜集各类书籍,还对其进行细致分类整理,方便大家查找阅读。”
朱元璋微微点头,目光在书屋内巡视,问道:“那搜集书籍的过程中,可曾遇到什么困难?”岷王朱楩恭敬地回答:“父皇,困难确实不少。有些珍稀古籍散落民间,持有者视为珍宝,不愿出让。儿臣与十二哥多方打听,亲自拜访藏书之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才得以将这些书籍收入书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探讨学术与文化传承
朱柏指着书架上的一排书籍说道:“父皇,如今文化昌盛,各类学说争鸣。儿臣认为,应鼓励学子们广泛涉猎,不可局限于传统经义。像天文、地理、农学等实用之学,同样能为国家培养有用之才。”朱元璋露出赞许之色:“柏儿所言极是。朕打天下不易,守天下更需众多贤才。学术不应有门户之见,能为百姓谋福祉、为国家兴发展的学问,都值得提倡。”
马皇后也微笑着补充:“文化传承乃是国之根本。你们管理书屋,不仅要保存书籍,更要引导学子们从中汲取智慧,传承我大明的精神与文化。”朱柏和朱楩认真聆听,不住点头。
回忆往昔与教诲
马皇后看着朱柏和朱楩,眼中满是回忆:“还记得你们小时候,总是缠着我给你们讲书中的故事。如今,你们能为大明的文化事业贡献力量,我和你父皇很是欣慰。”朱柏眼眶微红,说道:“母后,儿时您讲的故事,儿臣至今铭记于心。那些故事里的道理,一直激励着儿臣努力上进。”
朱元璋语重心长地说:“你们兄弟要相互扶持,在这位置上,责任重大。切不可因一时的困难而退缩,也不可因取得些许成绩而骄傲自满。”朱柏和朱楩齐声应道:“儿臣谨遵父皇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