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力小说网

怪力小说网>大医·日出篇(全两册) 马伯庸 > 第八章 一九三二年一月(第2页)

第八章 一九三二年一月(第2页)

项松茂与方三响来往不多,不过两人都与姚英子相熟。之前红会医疗官司的事,还是拜项松茂的提点,才发现了洛恩斯牌祛热药剂的猫腻。有了这一层关系,两人也不多做寒暄,当即跨上两辆悬着“五洲药房”铁牌的自行车,匆匆上路。

颜福庆望着他们离开,眼神中的忧色不减。他们这一次是深入日本人的地盘,很多事情难以用常理揣度。但此时他要做的事情太多,无暇伤春悲秋,只得转身默默登上汽车,前往下一个地点。

项松茂曾有个创举。病人在医院开得处方之后,无须亲自到药房买药,只消一个电话,伙计便骑着自行车把药品送至家里,取走处方笺与药费,十分便当。因此五洲药房各处都常备着几辆送药自行车。

方三响和项松茂骑的便是这种,两个人穿过弄堂,横跨街道,不一会儿便通过苏州河上的垃圾桥,来到闸北地界。

因为美国介入调停,双方今天暂时达成了停火协议,各自都在紧锣密鼓地调兵运补,此时闸北一带的街面看起来还算平静,但路上几无行人,安静得异乎寻常。但无论是倒在路正中的灯杆、满布弹孔的店铺门墙,还是远处若隐若现的军旗,无不警示着过往市民,战争阴云远未散去。

项松茂看到前面路边歪倒着一个烟摊,那烟摊背面还有白漆刷的“姚记”二字,只是褪色斑驳。他侧头问了一句:“姚小姐最近可好?”

方三响在后头紧跟着:“她一直在吴淞那边做事,那边有炮台,比市区还安全些。”项松茂宽慰地点点头:“唉,她这几年在吴淞做的事情,着实令人钦佩啊。我看去年的统计数字,新生儿死亡率居然下降了足足一半,可见是下了大功夫的。”

“她经常念叨,得感谢五洲药房定期捐赠药棉、甘油、消毒液和牛痘苗等物资,否则也难以维持。”

“我们只是捐了点药,哪像她,真的把家产都捐光了。”项松茂说到这里,抬头望向湛蓝的天空,露出一丝感怀。

“我每次在报纸上看到她,就想起在汉口时的事。那时她还是个小姑娘,却已经敢去闯北洋军的军营,我当时就知道,这是个了不起的奇女子。一转眼,已经二十一年过去,她先是办讲习所、济良所,然后捐家产、赴吴淞,在那种偏僻地方一待就是四年,一步一桩功德,不愧是我们宁波小娘。”

“她也常说起来,那时您发愿说要研发中国自己的药品,不再受制于洋人。这些年做下来,五洲药房的成绩有目共睹,我们总医院每次采购到物美价廉的国产药品,曹主任可不知多高兴呢。”

项松茂哈哈一笑,旋即摇起头来:“个人的些许进步,却抵不过大势所趋。中国的药厂,还是只有那么几个,还是只能生产一些低端药物,更不要说研发新药了。最近这几年,进口药品的比例较之清末有所下降,可销售额高出数倍。比如可以预防花柳病的度白落生药膏,只有德国柏林药厂可以生产,到岸价一支就要五块大洋,全上海的长三都来买,这得多少钱?”

“这个总要慢慢来的。”

项松茂叹道:“人家是集团作战,大学有研发力量,银行家有金融扶持,政府有奖励政策,企业之间也会组成各种卡特尔,一门心思往国际市场推。而我们呢?我跟政府提过好几次计划,想要振兴国药,人家当官的说什么?海外那么多好药都吃不过来,何必自找麻烦?嘿嘿。”

一说起国事,项松茂便有满腹的牢骚要发。

“我原来一直认为,实业不仅可以致富,还可以救国,所以这些年来,孜孜不倦地在制药方面下功夫,结果热脸去贴冷屁股。结果现在好了,中日一开战,各种物资都进不来,倘若咱们自己的药厂再多个三倍,何至于现在用药如此窘迫?”

“项总经理,那你为什么还能继续做下去?”方三响忽然发问。

项松茂微微扬起下巴:“方医生一定知道,我们厂研发过一种药剂,叫作人造自来血。”

“啊,我记得它曾得了美国世界博览会的银奖。”方三响对它很了解,那是一种治疗贫血的营养补剂,乃是五洲药房的拳头产品。

“不,我得意的不在于得了国际大奖。”项松茂道,“而是我有一次去长沙出差,看到在坡子街尽头一户穷苦的篾匠家里,一个半大的孩子正坐在门口,捧着一瓶人造自来血在喝。我一见是自家产品,便好奇地过去问,才知道这孩子天生贫血得厉害,可国外的补血药太贵了,一瓶在长沙的落地价格要四元三角,根本不是一个篾匠能负担的。幸亏他们发现五洲药房出品了人造自来血,小瓶只要一元两角,家里勉强负担得起,这孩子才能熬过来。”

方三响闻之微微动容。他儿子方钟英今年已经四岁,所以他能体会到长沙那孩子的父母的心情。

“我那一次,忽然发现我办药厂真正的意义所在了。中国太大了,也太穷了。我的药自然不如国外的好,但胜在本土生产,价格低廉,可以让最苦最穷的老百姓也吃得起药。同样是卖,比起一款只有富人们消费得起的高级药,我宁可生产十款几元几角的廉价药。不去关心最贫苦的老百姓,算什么大医?你说我做事的动力是什么,就是病者有其药。”

方三响没有回应,而是陷入沉思。一种一直萦绕在心中的模糊的想法,似乎被这一席话触动,快要凝结成形。

他们边走边聊,通过一处被十九路军封锁的路口。那些士兵都很年轻,嘴边挂着淡淡的绒毛,见有人来了,便持枪喝令停下。项松茂带着笑容下了自行车,手里拿出几包烟来。

这些士兵经过二十九日一天激战,浑身都被硝烟笼罩,疲惫不堪,一见有香烟提神,无不大喜。项松茂要拿出打火机,士兵们却摆摆手表示不用。路边斜躺着一架仍在燃烧的马车残骸,他们笑嘻嘻地蹲下身子,拿烟卷凑过去,就着残火点燃。

项松茂问他们目前还缺什么伤药,一个小兵说,不缺药品,最缺的还是重武器。日本人的火力太猛了,又是飞机又是铁甲车,凭几条步枪根本挡不住。

“有了重武器,根本不需要药品;没有重武器,也用不着药品了。”有人说了句残酷的俏皮话,惹得大家一阵哄笑。只有项松茂和方三响没笑。

“那日本人等一下又打过来,你们怎么办?”项松茂问。

“听长官命令,坚守到底。”小兵叼着烟,稚气十足,却杀气十足,“都欺负到咱们家门口了,横竖不能让小日本舒服了。”

从封锁线离开,方三响问项松茂:“听口气,您认识他们?”项松茂道:“这十九路军刚调来上海,之前他们一直在江西剿匪。我去江西采办原料时,曾经遇到过这支军队。”

“江西?剿匪?”方三响一怔。这两个词凑在一起,可是不寻常。江西闹的是赤匪,这几年报纸上一直在说政府围剿,可似乎从来没什么成果。之前农跃鳞就是投奔了那边,可惜后来断了联系,也不知他什么情况。

“你不知道。我在江西看到这些小兵,个个眼神都很麻木,很漠然,感觉像是在执行一项与自己无关的任务,应付差事罢了,个别的还会勒索过往客商。可现在同样一拨人,精气神完全不一样。”

“因为打的敌人不一样?”方三响敏锐地觉察出,说道。

“正是如此。十九路军是国内头一等的精锐,你瞧,他们剿匪与抗倭的精神状态截然不同。为什么?因为打日本人,他们知道打的是谁,为谁而战。”项松茂说到这里,右手按住礼帽,难得抱怨道,“政府天天说什么‘攘外必先安内’,这个账都算不明白。日本人都骑到脖子上来了,还左一口‘绥靖’右一句‘亲善’,到头来,还得让颜院长和我们这些人组织自救。”

两人正说着,忽然看到数辆悬挂红十字标志的救护车从远处虬江路开过来。车队看到方三响佩戴的袖标,主动停下来,一个穿着黑袍、挂着十字架的法国人从车上走下来,这人身材颀长,可惜只有一条左臂,冲方三响用力挥动着。

方三响认出他是饶家驹,是一个法国神父。早年间饶家驹在徐汇公学任教,带着学生去佘山放烟火,结果不慎被扎伤,被紧急送到红会总医院。当时实施急救的,就是方三响。虽然饶家驹的右臂最终没保住,但两人因此结识,还加入了红会。

近日闸北开战,造成许多难民流离失所。饶家驹自告奋勇,趁两军停战之时,带着几辆救护车冲入闸北,让受困难民往安全区撤。

方三响朝车队后头望了一眼,这几辆救护车里,塞满了衣衫褴褛的老弱妇孺。有半大的孩子趴在车窗边,有一脸愁容的女子闭目不知所措,也有满脸皱纹的老者,手还紧紧抓着包裹。他们原本的生活贫困,但至少安定,不过朝夕之间,骤成难民,很多人还是一脸懵懂。

饶家驹问方三响去哪里,方三响说去吴淞路那边去救一批平民。饶家驹看看左右,用熟练的汉语提醒道:“你要小心,日本人不是太讲规矩。”方三响心中一沉,饶家驹这么说,必然是经历了什么。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