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力小说网

怪力小说网>大医日出篇全文免费阅读 > 第十一章 一九四〇年六月(第1页)

第十一章 一九四〇年六月(第1页)

晨光熹微,朝雾弥漫,建筑的轮廓在雾霭中模糊不清。

整座城市就像是一个被失眠折磨的困顿者,将醒而未醒,欲眠而难眠,偶有悠长的汽笛声传来,反而更添几分茫然。自从一九三七年之后,上海的清晨就一直如此暧昧。

一辆黑色的福特轿车行驶在南市狭窄的道路上。不知是不是雾气大的缘故,它的行驶速度不快,乘客似乎并不急于赶到某个目的地,倒似在徜徉一般。

它正沿着民国路自东向西开去。这条路原本是上海县的南城墙与城壕,后来政府改建,把城砖拆毁填入城壕,在原址上修了一条近乎半圆形的弧形路段,称为民国路,北面顶点毗邻法租界,南边的两个端点,与方浜路的东西两头恰好相连。南市有个流传颇广的谜语童谣:“一街分三向,东西北白相。”谜底即是民国路。

这辆轿车的行进路线很古怪。它从民国路的东头出发,沿着弧形道路依次走过新北门、老北门、小北门……然后再沿着方浜路向东直行,正好走成一个半圆形。

半圆边缘的每一个路口,都设有一道铁栅栏,以民国路为边界,硬生生把这块街区从南城切了出去,变成一个独立城寨。此刻车窗上出现一张外国人的面孔,目不转睛地注视着经过的每一个路口,透过栅栏空隙,把“城寨”内的景象一次次收入眼中。

此刻“城寨”里一片静谧,高高低低的木屋都掩着窗板。大部分居民仍在安睡,浑然不觉被人如此伤感地注视着。

当车子开到方浜路与阜民路交界的路口时,太阳已徐徐升起。借着朝日的光辉,可以看到在这个城寨最高处的建筑顶端,正飘扬着一面旗帜。这旗帜正中是一个红色十字,边缘绘了一个圈,旁边写着中英文的“上海国际红十字会”及“南市难民区”几个字。

那一双湛蓝色的眼睛,在“南市难民区”这五个字上停留良久。随即车厢内响起一声沉重的叹息,那人拍拍司机的肩膀:“我们去码头吧。”

车子加快速度,不一时开到了十六铺码头。一个瘦高的法兰西人从车上走下来,眼窝深陷,身材颀长,可惜大半截右臂都不见了。下颌那一部纯白长髯倒是十分健旺,活像一蓬不曾蘸过墨的笔须。

码头上静悄悄的,没什么人,只有一个中国人伫立在系缆柱旁。那是个西装革履的中年男子,戴着金丝眼镜,头发梳得一丝不乱,只是双鬓微显斑白。

他一见到神父,连忙快步走过去:“饶家驹神父,你是不是又去南市难民区了?”

“唉,对。马上要离开上海,所以我特意让司机去兜了个圈子。我有一个直觉,这将是我最后一次看到它。”饶神父的语气里满是感伤,他握紧对方的手,“孙医生,我走以后,就要靠你们啦。”

“局势日益恶化,我们也不知道能支撑多久。”孙医生微微露出苦笑。饶神父习惯性地低声嘟哝了一句法国谚语:“Aforcedemalaller,toutirabien。”

“天无绝人之路。”

孙医生挑选了一个恰如其分的翻译。三年以来,这句话被饶家驹神父时时挂在嘴边,已成了口头禅。尤其近一年来,他说得越发频繁。大环境日渐艰辛,若不乞灵于一丝微茫的天道规律,只怕很难支撑下去。

饶家驹的中文很好,听得出这几个字的微妙暗示。他微微一笑:“孙医生,悲观主义者听到这句话,会觉得自己的抗争已无意义,只能由上帝来选择命运;乐观主义者听到这句话,会认为未来尚有一线生机,值得奋力一搏。你是哪一种?”

孙医生扶了扶眼镜:“我两者皆不是,我会奋力一搏,然后听凭上帝的安排。”饶是饶家驹心事重重,听到这一句话也忍不住大笑:“尽人事,听天命。我倒忘了,这才是你们中国人的哲学啊。”

“我是怕自己把未来想得太通透了,就丧失了在当下坚持的勇气。”孙医生说得很坦白,也很疲惫。

饶家驹歉疚地抓住他的手臂,看到对方眼圈微微泛红。这次自己骤然离去,对这位中国医生的打击比想象中要大得多。

三年前的那一场淞沪会战,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在上海造成了大量难民。国府无暇顾及,日本人如狼似虎,法租界和公共租界又置身事外,结果这些难民流离失所,无处容身。中国红会不得不祭出沈敦和的故智,联络了各国驻沪人士,组建了上海国际红十字会,处理难民问题。

其中最为艰难的安置工作,由一向热心公益的饶家驹神父负责。经过他的奔走斡旋,最后在南市的民国路与方浜路之内划出一片城区,作为收容难民之用。在接下来的三年时间里,他殚精竭虑,穷尽所能,硬是在极度恶劣的大环境下,保住了这个“南市难民区”和生活在里面的三十多万难民。

谁知本月饶家驹接到耶稣会调令,需要返回巴黎。他有心拒绝,可耶稣会态度十分强硬。谁都知道巴黎如今在德军占领之下,同样需要救济难民。他犹豫再三,也只能奉命行事。

为了不引起难民恐慌,饶家驹决定悄悄离开。只是到了六月十六日离开当日,他实在舍不得自己付出无数心血的难民区,遂坐车围着这个区域最后转了一圈,才依依不舍地来到码头。

唯一赶来送别的人,是和他这三年密切配合的红会第一医院留守主任——孙希。

抗战开始后,在颜福庆的调度之下,兼任红会第一医院院长的应元岳率领红总、中山医院,以及上海医学院的大部分师生、医护人员内迁去了云南。孙希因为受过枪伤,被任命为留守主任,留在上海维持哈佛楼的运转。

南市难民区是一个国际中立区,只有红会系统的医生能够进入。孙希作为硕果仅存的外科主力,几乎每天都往难民区跑,与饶家驹结下了深厚友谊,也最为知晓他的难处。

“我走以后,你们一定要早做准备。未来的局势,恐怕会更加棘手。”饶家驹提醒道。

“不用未来,我估计您离开的消息一传开,这个难民区就会维持不下去。”孙希悲观地表示。

中国红会在沦陷区已停止了实质工作,他们并没有能力接管难民区。

“我说的可不只是难民区的事情。”饶家驹脸色凝重,“我听一些在工部局的朋友讲,德国、意大利和日本最近外交动作频繁,很可能在几个月后签订一份条约,正式结成军事同盟。”

孙希顿时一惊。他一直关心欧洲局势,法国早已被德国击败投降,英国正困守不列颠岛拼死抵抗。倘若这时候德国和日本结成军事联盟,岂不是意味着日本将要对英国人宣战?

日本人在三年前就占领了上海华界,但出于外交考虑,没有进入法租界和公共租界。许多药品,都只有通过租界渠道可以获得;而许多不可宣扬的病人,也是通过租界才得到保护。这三年时间,上海租界如同一座孤岛、一个正常生活的残影盒子,支撑着人们的最后希望。

倘若日本对英国宣战,那么这座孤岛一定会被洪水淹没,而上海将被黑霾彻底笼罩,再无一丝光亮,孙希呆立在原地,内心波澜几乎无法平息。跟这个消息的冲击力相比,饶家驹的离开都算不得什么了。

饶家驹很理解这位中国朋友的震惊,伸开仅存的一只手臂,拥抱住孙希,说:“如果你还能见到方医生,代我问好,希望他健康如昔。”孙希勉强笑笑,也伸出手来,抱住这位老朋友的肩膀。

“Abonchat,bonrat。”老人趁机低声在他耳畔咕叽了一句。

这句法语直译过来是“有厉害的老鼠,就有厉害的猫”。孙希还没开口,饶神父那略带口音的汉语,又一次在耳畔响起:“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我觉得这句中译最准确。我的朋友,请你不要放弃希望。”

随着一声悠扬的汽笛声,大船缓缓驶离了码头,载着饶家驹离开了他生活二十余年的上海。那个站在甲板上的孤独身影,既像是在缅怀过去,又像是在为当下担忧,同时还带着点对未来的茫然。

孙希已经数不清这是开战后送别的第几个朋友。更可悲的是,他从来没有接过任何朋友回来。

船只很快变成黄浦江上的一个小黑点,孙希默默转身离开十六铺码头。他上了一辆黄包车,淡淡地说去赫德路爱文义路。半路上车夫出于职业习惯,还想随口跟客人闲聊几句,可这个客人一声不吭,整个人蜷缩在车座上,掏出一张皱巴巴的照片。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