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力小说网

怪力小说网>大医日出篇全文免费阅读 > 第十二章 一九四二年三月(第2页)

第十二章 一九四二年三月(第2页)

他早在一九三九年便在延安入党,此后一直在陕北从事边区防疫工作。今年年初,卞干事忽然找到他,说现在有一项前往上海筹措药品的任务,方三响在上海有根脚,又是医生身份,政治上也可靠,是最合适的人选。

方三响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在进行短暂的培训之后,他离开延安,在各地辗转了一大圈,横跨数个战区,这才抵达上海。

上海和他离开时变化不大,连电车的路线与时刻表都和原来一样。方三响轻车熟路地搭上一路电车,把胳膊搭在车窗外,一路眯着眼睛,似睡非睡地扫着路边。街头巷尾的烟火气息仍旧旺盛,路上行人熙熙攘攘。毕竟无论局势如何变迁,老百姓的生活总还要继续下去。

丁零零!电车发出一串急促的铃声,让方三响从瞌睡中惊醒。抬头一看,静安寺已经到了,方三响忙不迭地下了车。

在静安寺做洒扫工作的老张,早在一九三二年病逝于第一医院,他是当年沟窝村幸存者里最后一个离世的。方三响亲自为他送终,并在静安寺内立了一块牌位,上书“沟窝村全体民众之位”——至此方三响算是尽完了方家的本分。

这次回来,方三响本来想进寺里给他们烧一炷香,不料见到几个喝醉酒的日本人大摇大摆地往里走去,一路喧哗吵闹,知客僧不敢阻拦,只得把其他香客拦在旁边。他顿时没了心情,索性转身迈开步子,朝着医院走去。

这条路方三响太熟悉了,从前每个月都要走上十几趟。所谓近乡情更怯,他快走到医院大门的时候,步子反而慢了下来,心脏不由自主地怦怦跳起来。

方三响从十几岁开始,就在这间医院学习、生活、工作。这里比其他任何地方,都更像是方三响的故乡。他在延安经常会梦见回到第一医院,见到昔日的老师、同事,回到那一栋哈佛楼。

他走进医院的大门,发现今天居然挂着停诊的牌子。而在哈佛楼前的开阔草坪上,此刻摆开了十几张高脚小圆桌,每张桌子上铺着纯白亚麻桌布,正前方是一座临时搭建的木高台——似乎是在搞什么户外酒会活动。而隔壁纯庐花园的那道围墙,居然被扒开一道口子,一条红毯顺着通道铺了过来。

远处,一个胖胖的熟悉身影,正指挥着工人往木台上挂横幅,不时喝骂两句。曹主任这么多年,体形可真是丝毫没变,不过,第一医院有他在,才是原来的那个第一医院啊。方三响正要上前打招呼,唇边的笑意却一下凝住了。

只见在曹主任的指挥下,那条横幅在木台正上方徐徐展开,显露出一行大字:“满洲帝国建国十周年庆典暨协和会驻沪招待酒会。”

方三响立刻停住脚步。

他听过“协和会”的名头,那是一个伪满洲国的外围组织,专司在文化方面吹嘘“王道乐土”之精神。方三响心生警惕,决定先不凑上去打招呼,暗中观察一阵再说。

曹主任还在会场忙前忙后,连桌子上的白玉兰花都要亲手去摆一摆,显得十分卖力。他居然把医院当作满洲国的活动场地。方三响观察了一阵,不太确定他到底是迫于压力,还是投敌做了汉奸。

曹主任可不知道自己被人观察,他朝纯庐花园那边看了眼,赶紧迎了上去。方三响顺着他的脚步朝那边一看,整个人登时僵住了。

从通道走出来的是一男一女。男的身穿和服,鼻下留着两撇花白的鱼尾须,缺了一只耳朵,那张脸方三响至今也不会忘记——那个阴魂不散的那子夏!而与那子夏并肩而行的圆脸女子,面容虽略显苍老,却掩不住沉静娴雅的气质。

“英子……”闷雷滚过方三响的内心,血管里的血液瞬间沸腾起来。

自从一九三七年后,他们再没见过面,只通过几次信。方三响一直以为姚英子在歌乐山搞卫生示范区,怎么也想不到,竟会在沦陷后的上海再见她。她什么时候回来的?为什么跟那子夏走在一块?难道是来参加这个什么十周年庆典?难道她还嫌自己身上那个“汉奸”的标签不够清楚吗?

无数疑问纷沓而至,方三响不得不强迫自己先离开院子,否则他真怕自己会忍不住当面质问。方三响走到海格路上,一手扶住梧桐树,弯腰大口大口喘气。刚才那一瞬间的冲击力太大,他的心脏有点难以承受。

“先生,你怎么了?要不去医院里检查一下?”一个路过的小女护士关切地问。方三响摆摆手,表示自己还好。女护士倒很好心:“看你的脸色不太好,可不能逞强啊。”她不知道眼前这人是这座医院的第一批医生,主动伸手过来探他的脉搏。

方三响任由她给自己检查,顺口问道:“你就是这家医院的护士?”小女护士点点头。“这家医院现在还开吗?”他问。小女护士道:“开着呢,可跟没开也差不多。人都跑光了,只能接一些头疼脑热的简单业务,服务也仅限点滴注射打石膏什么的。”

“这么苦,你还留在这里?”

“现在到处都失业,我离开这医院还能去哪儿呢?家里还等米下锅呢。”小女护士愁苦地叹了口气,“再说这里虽然萧条,至少安全。先生你不知道,我们院有张照片,据说是院长跟什么日本亲王合过影的,就挂在门口,日本人从来不敢硬闯。”

方三响呵呵苦笑了一声,并没多做解释。

小女护士见方三响没什么异状,叮嘱几句就走了。方三响在路边找了家药房待着,过了一个多小时,他隔着玻璃见到姚英子从医院大门走出来,那子夏紧随其后。姚英子似乎是婉拒了他叫汽车接送的安排,招手叫了一辆黄包车离开。

方三响也赶紧离开药房,用礼帽遮住头,保持一段距离紧跟着黄包车。他这次来上海有重要任务,不想节外生枝,所以打算先摸清楚英子的动向再说。

方三响在陕北常年翻山跨梁,锻炼出一副好腿脚,一路上把黄包车跟得很紧。他们越过静安寺,中途停了一下,在公粜处买了一袋米,然后黄包车又沿着小沙渡路一路向北,路面越来越脏乱,两边的建筑也逐渐变得破败简陋,过往行人大多衣衫褴褛,面黄肌瘦。

这一带是公共租界与华界在苏州河南的分界线,在上海,它有另外一个称呼叫“药水弄”。因为靠河有一个生产酸碱的江苏药水厂,附近还有大大小小的石灰窑和砖瓦厂,所以周边一大片都是工人自己搭建的简易棚屋,内里脏乱不堪,是上海著名的贫民窟,连青帮都很少靠近——姚英子为什么会来这里?

眼看黄包车快要走到苏州河,她在一处路口停了下来。这里恰好位于药水弄的边缘,姚英子下了车,很快有一个年轻人匆匆出来,从她手里接过那一袋米,转身又返回那一片糟朽的混乱中。

姚英子站在路边怔怔地望了许久,才吩咐黄包车原路返回。方三响心中更加疑惑,依旧跟着。这一人一车折返到海防路、小沙渡路的路口时,变故陡生。

一阵刺耳的警报声突然响起,大批日本宪兵和治安队不知从哪里冒出来,抬着栅栏,牵着狼狗,把四周路口统统封锁。街上的行人顿时有些慌张,不过他们似乎早有训练,没有四处乱跑,而是纷纷贴近道路两侧。腿脚快的,赶在临街店铺关门前钻了进去;腿脚慢的,就只能站在屋檐下,惶恐而平静地等待着什么。

大家都往路边躲去,只有方三响反应不及,留在路中间,活像一条退潮后留在沙滩上的鱼。一个日本兵气势汹汹地冲过来,他以为自己暴露了,没想到对方只是凶狠地挥动一下枪托,示意他尽快退开。

方三响看看路边,已经被挤得人山人海,只有一处灯杆旁还有点空隙,赶紧站过去。

听着旁边的人议论,方三响才知道,这种临时检查是上海近几年的常态。日本人一发现什么风吹草动,动辄封锁街区,大肆搜捕。有一个抱着孩子的太太连连哀叹,讲去年有人在南京路朝岗哨扔了个炸弹,导致她在永安百货大楼里被封了足足三天,这次不知道又是抽了什么风。

与此同时,前头那辆黄包车也正忙不迭地往路边靠。不过路边人太多了,车子实在摆不下。车夫只好向后倒退一段路,贴着灯杆的宽底座放下扶手,回头对乘客说:“小姐下来等等好吗?”

姚英子一脸无奈地走下车,刚一站定,便和靠在灯杆旁的方三响撞了个对脸。

在初见的一瞬间,两个人都没反应过来,眼神还习惯性地朝左右飘。可他们对彼此实在太熟悉了,两对眼睛很快就像被磁石吸引,不由自主地停在对方的脸上。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