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总师”还好心提醒采用拔插式电路板的概念,提升计算机的冗余度。这可以大大提升生产效率,出错了也容易排查更换。
新的计算机设计在11月底完成,耗尽所有晶体管存货后,十二月初就生产出来——毕竟焊接电路板只需要找些受训女工就能完成,模块化的设计确实容易批量化制造。
新设备使用了三万多颗二极管和三极管,但占地面积也就一平米,类似外形是个大机柜。其耗电量不到三百瓦。
相比开机就引发电网动荡的电子管计算机,这玩意堪称节能标兵。
周青峰之前运来十套“未来”的电子管计算机用于雷达网控制。使用一年以来,其中一套已经损坏。
萧金浪将还能用的存储设备搬来给新的晶体管计算机配上,大大提升其性能,也加快其应用进度。
在第一次通电测试时,中苏双方的专家和技术人员有五六十号人到场,挤在一个小礼堂里。他们面前的玩意显得过于小巧,以至于气势上无法跟电子管的设备相提并论。
测试程序由打孔纸带输入,是一个浮点运算公式,结果则由另一台纸带机输出。用“MESM”大概需要十分钟时间,而这次……
现场很安静,只有纸带机吞入打孔纸带的哒哒声。
人们听不到电子管通电后的嗡鸣,也感受不到巨型设备的散热。顶多是水冷系统有点微不可查的动静。
“如果新设备能达到‘MESM’的性能,那么它就是成功的。”
“那当然,‘MESM’多大,这新设备才多大?更别提两者功耗了,差好几个量级。”
“生产新设备只花了五十名装配女工三天时间,只要晶体管供应能跟上,这东西可以迅速量产。”
“国家计划委员会肯定会开心死的。他们终于不用整天整天的面对成堆的卡片做加减乘除了。”
“所有科研单位都会开心死的,计算量越大的越高兴。比如莫斯科几家航空航天的研究院已经发来电报询问相关进度。”
“如果新设备能成功,我们今天就是见证历史了。”
在后排围观的现场人员忍不住闲聊。他们在等,等一个结果。但等了不到一分钟就听前头传来纸带机的声音。
啊……又要输入新程序?
不……是之前的计算出结果了。
现场响起哗然之声,好多人都掐着表呢,满以为新设备的速度再快也要个几分钟。可现在……
板着脸的列别季夫院士就在机柜旁,他的学生正在查看打孔纸带上传出的数据。验证数据是否正确反而耗时更久,最终结果是……
完全正确。
哗然之声再次响起,众人都不敢相信。这代表着……
列别季夫院士长叹了口气,摘下自己的眼镜擦了擦,用低沉的语调对外宣布,“真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用中国同志制造的晶体管生产的‘东方’号计算机,每秒运输速度突破十万次,浮点运算字长为48位。目前世界上最强大的超级计算机诞生在此!”
现场响起沸腾的欢呼,中苏双方研究人员为此大喊大叫。声音震动了礼堂的窗户,冲出天花板向世界传播。
这是一个伟大的成就,代表人类有天彻底挣脱了自身的束缚,在用机械替代人力之后,终于开始有工具替代脑力。
这玩意可以量产,可以大规模推广。
萧金浪和“杨总师”站在人群后头,原本觉着很寻常,甚至还想自嘲“东方”计算机的算力还不如一块电子表。
但面对历史性的此情此景,两人莫名想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