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
一座占地四百平方公里的经济试验区位于此地。
“圣光”集团旗下规模最大的电子产品生产基地就在保税区内。
从去年六月开始,五十多条功能手机生产线接受改造,员工进行新的培训,转做iPhone的生产。
集团在此地建有五百万平米的厂房,三百万平米的员工宿舍。为了供应二十万人生活和工作,厂区有一座十万吨自来水厂,两座220千伏变电站等基础设施。
厂区内修了八条主干道,有专门的仓储、检验、中转、堆放区域。这里就是一座现代化的工业小城市,关起门来都可以独立运作半个月。
在西南巡查小半年后,周青峰在2003年初来到此地,看看iPhone上市前的准备工作是否完全就绪。
从目前各种渠道的iPhone订购情况来看,销售数量正稳步迈向一千万大关。提前五年出现的智能手机远比“苹果”版更具震撼性。
很多人完全无法理解为什么“圣光”的手机可以用指头滑动操作,完全脱离机械按键的概念过于先进,其新奇的体验给人带来无穷乐趣。
很多描绘未来的科幻作品停留在过于空洞的太空航行上,这无非是让人类换了个生活地点,对于真正的科技进步却贫乏想象力。
部分欧美媒体在呼吁其政府对iPhone网开一面,允许它在西方国家出售。
这倒不是对“圣光”青眼有加,而是处于难以排解的挫败感——对“圣光”的严格制裁不但没能打压这家企业,反而阻碍了西方民众享受最先进的科技成果。
面对潮水般涌来的订单,“圣光”旗下的生产基地必须尽可能的爆发产能,满足用户需求,顺带给潜在竞争对手制造障碍。
周青峰进去厂区,没有到生产线,而是在监控室观察。
从显示墙上看,厂房内忙而有序。
数以万计的装配女工坐在一长条的流水线上忙碌组装。
在流水线之前,成排的贴片机和波峰焊机在高速运作,自动化的物料输送车在悬梁上通过,令人眼花缭乱。
配套的喷涂机,送料机、检测设备等等,发出嗡嗡的声响。由于设备发热量大,毒害气体散发,厂房内配有大型中央空调吹送冷风,确保空气不至于把人熏晕。
周青峰身后跟着十几号人,都是厂区中高管理层。
这些多是“圣光”技校参照各种成熟的工厂规范自己培养的,一个个忐忑而兴奋的接受总裁的视察,随时准备回答问题。
“生产线上的普工一个月能赚多少?”周青峰问道。
厂区管财务顿时兴奋,乐呵呵的站出来汇报,“总裁,我们一线女工的月收入中位数在4500元左右。厂区管她们的吃住,还提供基本医疗保障。
如果是夫妻职工,我们还提供一定的住房照顾。有孩子的家庭,可以在市里学校就读,学费也有一定减免。”
十几个干部连连称是,表示自己作为领导,对职工有多关怀多照顾,体贴入微。
大家都明白,“圣光”犹如一家不是国企的国企。它既有国企的责任感,又有私企的灵活性,顺带还有个喜欢到处溜达解决问题的总裁。
就拿这iPhone生产来说吧,这么重要的工作不放在“圣光”在沿海的工业厂区,偏偏要放在条件不是那么好的河南郑州,完全是一种照顾。
河南太苦了,人又多,工作又少,高校没几座,捡个废品都内卷。
“圣光”除了总部在帝都,其他下属企业尽可能避开大型城市,哪里穷苦开到哪里。
集团的技校在河南就开了四座,招募了十万师生进行培训,还尽可能给他们创造稳定的工作岗位,确保就业。
目前厂区十几万一线女工,每个月四千多元的收入,背后就是十几万个家庭受益。这十几万人要吃要喝要消费,又能在河南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
财务主管说的高兴,但周青峰面无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