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力小说网

怪力小说网>这世界危在旦夕为什么被禁 > 第二十六章 纺织业崩了(第3页)

第二十六章 纺织业崩了(第3页)

来纺纱工坊瞄了几眼后,这位大爷“哦”了声,表示原来如此。他乐不可支的拍拍工匠们的肩膀,表示干得不错,然后也走了。

这可是工业革命的始发,生产力飞跃式的进步。在新华镇内闹的沸沸扬扬,可“老爷们”知道后也“哦”那么一声,表示知道了。

正式制造的水力纺纱机被改进成一百个纺锤,只要三四名纺纱女工就可以轮班操作它。轧棉机获得棉纤维,全部被送进纺纱机变成纱线,比手工纺的纱线还更好。

再后来,飞梭式水力织布机的出现也就顺理成章。

负责“发明创造”的工匠们都麻木了。他们也学老爷们的做派,对新机械的出现只报以“哦”的一声,表示自己把东西造出来。

震惊吗?确实震惊。

都搞不清为什么,老爷们就吩咐几声,问工匠们能不能做到?道理很浅显,就是得转个弯,然后震古烁今的发明出现了。

手工织布机,熟练工每天顶多织八寸长,布宽也就一尺。可新华的水力织布机,一匹布的宽度在三尺,其织布速度更是提升几十倍。

水力驱动的飞梭快到真的像在飞。

到了八月份中旬,第一批新华棉布正式对外出售。

过去松江的白棉布一匹折银三钱,三梭布一匹折银达六钱一分。还有名为“斜纹布”的高级棉布,精者每匹折银一两。

现在“圣光”团队没怎么费力气,甚至没派团队主力,靠出主意给图纸,让现有工匠动手动脑,颠覆了整个大明的纺织业。

各种棉布的价格暴跌到之前的三分之一。由于价格便宜到无法想象,各地商人群聚而至,疯狂采购。

由于“圣光”团队对银两需求不大,但对原材料需求极高。谁能运来原材料,谁就能获得低价的布匹。

一时间青龙镇的吴淞江面上全是货船,他们想尽办法运来生铁、煤炭、木材、棉花等等,就为了购买新华镇出产的布匹。

到九月份,新华镇的范围继续扩大,工匠和厂房的数量快速倍增。每天都有新的水力织布机在组装,在生产。

不管新建的织布厂出多少货,码头上货船就能立马全部拉走。

这些布匹有的沿江贩卖到巴蜀,有的从运河抵达京城以及九边,还有沿海发往泉州和广州,乃至运到东瀛和东南亚。

至于江南上百万轧棉工,纺织工,织布工为此失业,怎么办?

“圣光”团队的做法是不断抬高原材料的收购价格,并尽一切可能打击中间商。

因为很多纺织业从业者的家庭也是粮食和棉花的种植者。

过去由粮商棉商布商垄断的巨额利润,被工业化加持的新华反贼一股脑的送给了最底层的劳动者。

整个江南六府的籽棉价格被抬高了三倍有余,棉布本身又降价到之前的三分之一。

周青峰带队在松江府巡视,每个村每个集市去调查,确认部分农户的收入不但没有下跌,反而提升。

但江南纺织业的巨变依旧造成社会巨变和震动,很多人无法适应而生活困窘。多余的劳动力要么去养些鸡鸭猪牛,要么改做其他服务业。

闹事的人是少不了的,可怜的也确实有。

“圣光”团队倒是短短两三个月的采棉季赚了百万量级的白银,很大方的拿出几十万银元对穷困者进行救济。

但失业的人越来越多,社会治安会迅速恶化。周青峰在武装巡视中也头大如斗。靠撒钱是远远不能解决问题,真正的办法是给剩余劳动力创造新的就业岗位。

“真见鬼了,我们是不是做错了什么?发动这场纺织业革命却制造了几十万人的失业,这包袱竟然还要我们来背。”

这人一失业,就得到处找活干呗。

可整个松江府都是小农经济,唯一能提供大量就业的可不只有新华镇?

周青峰站在自家小镇的道路上,发现三四月份的人潮再次出现。但这次不是可怜兮兮的流民潮,而是躁动不安的打工潮。

原本的新华村已经在规模上超过青龙镇,连上海县的县治所在都没这么多人。以后就不用喊上海县了,直接喊新华县。

“为什么出点事,人们就喜欢朝我们这里跑?”周青峰站在路口新建的哨塔上,对自己搞出的乱子表示疑惑不解。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