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9年左右,袁世凯将帝都府学胡同一处住宅赠段祺瑞。住宅在胡同东口,36号,距离陆军部就隔一个后门。
段祺瑞的原配吴夫人去世,袁世凯把义女张佩蘅嫁给了段。袁对段有知遇之恩,嫁女后更亲如一家。段视袁如恩人,一向恭敬顺从。
只是这份恩情在权力的考验下出现动摇和偏差。
周青峰前几日去了陆军第六师的营区,随后一周内连续跑了京畿和直隶附近其他的五个师。
每到一地,周青峰都要把同样的把戏耍一次,先抽调连队搞武装演练,随后痛骂一顿,最后玩一手没人能比的举山炮把戏。
不等陆军六个主力师到手,六个师的大头兵们已经开始喊周青峰为“周山炮”。
这称号倒没啥不敬的意思,只因为所有见过周青峰的人,基本不记得他说了啥,脑子里最深刻的印象就是这位大爷靠两臂力气把山炮举起来的那一刻。
军队里历来是谁强服谁,周青峰已经强到了令人不可置信的地步,太过不讲道理。亲眼所见者是心服口服,耳闻传言者是满心狐疑。
在当前信息闭塞,国民自信心低落时期,全社会都需要有个标志性的人物来凝聚人心。为了充分发挥周青峰的形象优势,“圣光”团队专门派人给他拍摄宣传片。
最简单的黑白默片,画面一跳一跳的,投影出来还带光斑和杂线。电影名就是《总统特使周青峰视察陆军》,开头就是周大爷穿军装检阅部队。
检阅中,北洋的队列还是不错的,所谓“一举足则万足齐发,一举枪则万枪同声,行若奔涛,立如直木”,看起来挺吓唬人的。
检阅之后是实弹演练,开枪放炮的镜头来上十来分钟,最后才是正题——几百号汉子于风雪中赤膊操练,最高大最粗壮的那个则像魔鬼筋肉人似的举火炮。
别说当陪衬的大头兵,就连“圣光”的拍摄人员都觉着活见鬼——这行真是水太深,如此刺激的电影放出去,老百姓看了怎么把持的住?肯定要热血沸腾的。
这秀了肌肉又放高官,饵料已经丢出来,六个主力师的中高级军官无不震动。但谁也不敢乱出声,全都看着段祺瑞的反应。
段祺瑞曾经担任武卫右军各学堂总办,练兵处军令司正使,陆军行营军官学堂督办等职位。他和冯国璋一样,在北洋体系内多有门生故吏。
人脉广的好处是中央政府不敢随便动,坏处是底下一堆人指望段祺瑞当老大提携自己。这一旦没好处,或者处置不公,人脉广的反面便是敌手多。
段祺瑞接到国防部任命的第一反应是婉拒。他还是想把袁世凯推出来,自己加以辅佐。可国防部对此根本没搭理。
北洋军官团也想跟中央政府掰掰腕子,不能丢了袁世凯这杆大旗。毕竟军官团内部也有矛盾,需要袁世凯作为核心。
北洋六师若是不能作为一个集体,每个师的力量就弱化了。况且国防部不仅仅是要弱化,更是要收拢军权。北洋军官团对此是无法接受的。
可接下来便是德国和美国突然表示愿意跟中国谈谈退出租界的事。德国的诚意非常足,消息放出三天后就正式放弃了在天津和汉口租界的控制权。
地方上对此非常振奋。
帝都外交部把宣传机器开足马力,表示正跟德方商谈双方联合办学以及选派留学生计划,德方将所得“庚子赔款”用于促进双方多层次的交流。
比如……中国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所合格的理工科大学,所有科学技术人才全靠留学培养,数量极少。
“圣光”教育部的首要任务就是三年内在全国建立全日制的一千所小学,一百所中学,十所专科学校,一所综合性大学。
就是这么简单的目标,中国愣是找不到足够的师资力量。
中小学的教师还能凑合,大学没法凑合。届时两千多“圣光”团队成员都得轮流到大学当老师去。
教育部要建学校,其他部门也要建学校。国防部要军校,工信部要技校,卫生部要医科院校,就连玛莎的内务部都要专门的培训机构。
这至少要两三万师资力量,可“圣光”压根没有,解决的办法只能从国外招聘。一则是从海外华人群体中寻找高级知识分子,二则就是从列强各国获取。
巴泽尔一世愿意帮忙,同济大学就可以扩大规模。周青峰对此都必须表示感激,并且给与对方诸多承诺,立刻开启双方紧缺商品的贸易往来。
比如德国需要钨矿、丝绸、皮革、猪鬃、桐油、橡胶,中国要想办法给与供货,以换取德国的高级师资人员,以及工业设备。
伊兰掌管商务部,粗略统计跟德国的合作能让共和国的发展速度提升两到三倍。因为国内最缺的不是工业品,而是普通人才。
此外美国的马可世总统也表态要跟中国加强接触。不管对方的“考虑”是真是假,但美国商人挺振奋的,非常希望能扩大对华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