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善死了也不能幸免,同样被降为郡王,将两红旗交给硕拓和萨哈廉代管,硕拓和萨哈廉成为旗主之后仍是贝子,连贝勒都不是。
最好命的要属原来的内三院掌院大学士范文程了,他死后不但没降职,反而还升了官,多尔衮破格加封他为郡王,封号是襄。
襄这个字有帮助的意思,十分耐人寻味。
范文程死了,他的家人也被岳托折磨死了,旁支仍然受到清廷的优待,享受郡王府该有的富贵尊荣,族中老小对多尔衮感恩戴德。
在多尔衮的推动下,范文程的故事很快传入关内,传进皇宫。崇祯皇帝听说之后大怒,派人去范文程的祖籍扒了范家的祖坟,并下令将范文程的先祖范仲淹移出文庙。
为此还引发了一次大规模的朝堂辩论,崇祯皇帝与东林群贤互不相让,辩论无果直接导致文官集团罢朝。
在国家机器停摆半个月后,崇祯皇帝不得不先低头,将范仲淹的牌位重新摆回文庙。
到此,东林群贤大获全胜,终于找到了可以拿捏皇权的办法,并且屡试不爽。
经过几次拿捏,皇权几乎被架空,东林党一家独大,把持朝政。
很多小官吏私下感叹,如今之大明,早已不是老朱家的大明,而是东林群狗的大明。
很多事都是此消彼长的。崇祯皇帝颜面扫地,大清摄政王多尔衮重用汉族官员,善待汉族官员家人的美名很快传播开来。
其实这个美名在皇太极执政时期就有,只不过因为范文程的故事,再加上同行衬托,把多尔衮给显出来了。
同时可以佐证的,还有睿盛夫人的山庄、田庄。所有庄头管事的选拔只看业务,不看出身,旗人并没有凌驾于汉人之上,完全是任人唯贤,比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东林群狗可公平太多了。
田庄山庄尚且如此,清廷的人才选拔机制怎能不令人期待。
于是北投的官员越来越多,级别也越来越高。尽管路途遥远,尽管有山海关的严密封锁,明朝的人才还是像流沙一样流去了北边。
人心散了,想重聚谈何容易。
作者有话说:
范文程:多尔衮,你这个阴险小人,我做鬼都不会放过你!
布木布泰:范大人你知足吧,我“自愿”为先帝殉葬都没几个人知道。
明玉:所以说别惹恋爱脑,会变得不幸。
作者:小小加更一章,请宝子们笑纳~明天更新老时间哈~
第106章图谋
这几日蓟辽总督洪承畴和辽东总兵吴三桂都很愁。因为东林党弄权,他们一边要抵御清军,一边要截挡逃官,还要忙着给东林党首脑集体立生祠,简直疲于奔命。
立生祠这事,两人都干过,之前是给阉狗魏忠贤立,也算轻车熟路。
可尼玛魏忠贤是一个人,东林党首脑是一群人,也就是说每个城池都要立一堆生祠。
因为战事吃紧,阉狗魏忠贤的生祠还没扒完,又要立新的生祠,还一立就是一堆。
于是脑子活泛的吴三桂给顶头上司洪承畴出主意,将之前给魏忠贤立的生祠都留着,用垒墙的方式进行分割,稍微改头换面一下就能交差了。
主意馊是馊了点,可多尔衮摄政之后,清廷的布防一变再变,洪承畴猜不到多尔衮下一步要做什么,把头发都快薅秃了,实在没心情应付立生祠的事,便把这事交给吴三桂去办。
吴三桂作为辽东总兵,身上还肩负着与清军作战的任务,一点不比洪承畴轻松。
他也不想管这屁事,又将这事交给了手下的一个参将,参将也很忙……推来推去这件事到最后摊派到了几个士兵身上。
士兵最苦逼,自费打仗,吃不饱穿不暖,每天饿着肚子操练,操练完还特么得被迫再打一份工,兼职泥瓦匠。
做兼职还没报酬,怎么肯好好干活。
老牛拉破车似的算是把墙堆起来了,因为战事再起,堆完也没人检查。
直到东林党派人来视察才发现,辽东几座城池的生祠都十分默契地建在了一起,工程粗制滥造全靠石头堆,连块砖都没看见。
可这位置怎么那么眼熟呢?
东林党被压制的时候,也给魏忠贤立过生祠。崇祯皇帝上台后,为了弹劾魏忠贤,还找人专门画了一张魏忠贤生祠的分布图。
当时辽东这边的生祠建得最多,魏忠贤倒台之后没有及时清理,弹劾袁崇焕的时候,又有人画了辽东生祠分布图,作为袁崇焕的补充罪证之一。
回去把辽东生祠分布图拿出来一对比,可算知道为什么眼熟了,简直一模一样啊!
好家伙,袁崇焕就没把魏忠贤的生祠清理掉,轮到洪承畴还不清理。不清理也就罢了,居然挂羊头卖狗肉,把给东林党首脑建的生祠建在了阉狗的生祠中。
这都不是懒政了,这是坏了心肠,咒东林党首脑像阉狗一样不得好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