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玉猜这些天在河边练兵,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多尔衮吃鱼可能都快吃吐了。
两白旗是出了名的地多人少,再加上不屯兵,士兵就是士兵,农户就是农户,种田的人就更少了,根本不可能实现自给自足。
今年不出意外又是一个大灾年,粮价飞涨,有市无价,军粮紧张几乎是必然。
据明玉所知,军粮紧张的可不止两白旗,几乎每个旗都很紧张。
她让娜塔拿了一个布袋子进来,从里面倒出两根玉米,玉米金黄,颗粒整齐而饱满,在灯烛下泛着淡淡光泽。
多尔衮拿起一根在手里把玩,猜测:“这个是……玉米?”
薯类的样子他在《农政全书》里见过,不长这样。
而明玉种的马铃薯、番薯都是薯类,还有一样就是玉米。
多尔衮没见过玉米,《农政全书》似乎也没有记载,所以才这样猜。
明玉夸他聪明:“玉米吃法很多,青皮的时候可以煮着吃,等完全成熟了磨成渣可以贴饼子熬粥,磨成面能蒸馒头,吃法更灵活,花样也多,很顶饱。”
多尔衮只关心最后一点,打仗不求山珍海味,能填饱肚子,顶饿就行。
“今天秋收了?”多尔衮有些诧异,赤鹿山这边的苗子还是碧绿的,明显没到收获的时候。
根据魏循和吉兰的建议,玉米地划在了温泉山那边,温泉山离赤鹿山还有一段距离,也不是去军营的必经之路,多尔衮不知道秋收的事明玉半点不意外。
就像她不关注多尔衮这边的事一样,多尔衮显然也没关注她。
这样很好,做个纯粹的炮。友,不动感情,省得以后情感剥离起来纠缠不清。
明玉的思绪只短暂地开了个小差,见多尔衮看过来,她笑回:“是,玉米成熟早,今天是秋收的第一天。”
多尔衮勾唇:“收成还不错??????”
多尔衮虽然没空去明玉的田庄,也听了不少传闻,大意都是说明玉是菩萨转世,种粮食普度众生。
之前只零星听人提起,最近越传越邪乎,说什么河边的草都旱死了,明玉田庄里的水井却永远有水,秧苗碧绿一片望不到边际,离很远就能闻到香气。
两黄旗那边传的更神,硬说明玉是上天派来的使者,谁能得使者相助,谁就能一统天下。
就差说他要造反了。
蒙古人一听不乐意了,明玉来自科尔沁,就算要派那也是长生天派来的,上天又是个什么玩意儿!
为此还差点干一架,闹出事端来。
提到收成,明玉还挺高兴的,笑着问多尔衮:“你猜亩产多少?”
多尔衮想了想,余光瞥见明玉唇角翘起老高,不敢猜太多,万一没达到扫了她的兴就不好了,也不敢猜太低,怕明玉以为他看不起人。
“十石。”给出一个标准答案,他记得这是明玉之前说给他的。
当时他以为明玉在说梦话,根本不信。
明玉果然摇头,唇角越翘越高:“三十石!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明玉在田庄盯了半天,跟魏循一起称的亩产,一共称了五亩地,都在三十石以上。
只要其他地块不是太拉跨,亩产三十石很稳。
这会儿多尔衮感觉自己在做梦,明玉脸上的表情看着都不是那么真实了。
要知道,麦子稻子亩产三石都算高产了,增产十倍,还是在大灾之年是什么概念!
他忽然有点相信那些传闻了,明玉是上天或者长生天派来的救世主,拯救他们这些在战乱和饥荒中禹禹前行的人。
而他是那么幸运,先是受她眷顾,不离不弃,之后被她照顾,无微不至,终于他有幸爱上了她,尝到了她的美好,也得到了她的普惠。
眼前纤细白皙的手指晃了晃,多尔衮一把握住,攥在手心:“明玉,你真好。”
明玉吓了一跳,说玉米呢,怎么扯到她身上了:“松手,我要吃饭了。”
多尔衮握着她的手,虔诚地放在唇边亲了亲,这才松开。
理智回归,多尔衮问明玉:“这事都有谁知道?”
明玉敛笑:“你、我和魏循。”
有时候结果太过惊世骇俗,并不一定是好事,容易招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