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光透过窗棂,在她娴静的侧颜上投下斑驳光影,更显其肌肤胜雪,眉目如画。
一双尤为动人的大眼睛,本是澄澈如秋水,此刻却因诗中之句而漾起了涟漪。
她正读至一首咏叹荡秋千之诗,但见此诗写道:
“画架双裁翠络偏,佳人春戏小楼前。
飘扬血色裙拖地,断送玉容人上天。
花板润沾红杏雨,彩绳斜挂绿杨烟。
下来闲处从容立,疑是蟾宫谪降仙。”
字句翩跹,将秋千架上那位佳人的美艳生动之态,尽数道出。
薛宝琴的目光不由凝驻在此诗上,久久未移。
眼前白纸黑字,渐渐幻化出一月多前的一幕鲜活景象。
当时亦是这般明媚阳光,洒在堂姐宝钗旧居的秋千架旁。
姜念立于她身后,含笑为她推动秋千。
秋千愈荡愈高,风声过耳,裙袂飞扬,仿佛真要乘风而去。
她一时忘情,笑得开怀,却不料身子一晃,竟未坐稳,向后仰去。
刹那间,惊呼未出口,姜念已迅疾抢至身旁,一手稳稳扶住晃动的秋千索,另一手已轻托在她后背,将失衡之势化解。
她惊魂甫定,蓦然回首,恰对上姜念近在咫尺的关切目光。
彼时两人呼吸相闻,一股热浪倏地涌上面颊,她便飞红了脸……
展眼间,一个多月匆匆而过。
这段时日里,他的身影常浮上她的心头。
眼下见到这首咏叹荡秋千之诗,她埋藏心底的想念,便如春草般,抑制不住地滋生蔓延开来。
她轻轻搁下诗卷,贝齿微咬着下唇,心中暗忖:“我这般想着他,想必便是古人所言,‘相思’之味了罢?”
念及此,这股“相思”
的情愫,让她诗兴大发,于是素手研墨,铺开了一张纸。
略一沉吟,她便提笔蘸墨,将满腹难以宣之于口的缱绻情思,藉着笔尖,倾泻于纸上,只见写的是:
《秋千忆》
薰风动帘帷,秋千影参差。
忆君扶索时,晴光随袖移。
裙裾漾霞色,笑语落瑶墀。
今朝京洛去,烟波渺难期。
不敢问鸿雁,空对碧桃枝。
春心凝晓露,日暮更迟迟。
诗句清丽动人,字里行间,皆是一个怀春少女对那远在京华之人的回忆与惦念。
如她这般年纪的闺中少女,便能写出这般好的诗来,实属难得。
事实上,原著里的薛宝琴,诗才在大观园中堪称一流,在诸位金钗中名列前茅。
她一到荣国府就立即加入了海棠诗社,积极参与了“芦雪庵即景联句”
“咏红梅花”
等活动。
在联诗中,她才思敏捷,出口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