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如海忙欠身拱手,言辞恳切:“言重了!
‘先生’二字不敢当。
下官才疏学浅,蒙圣上不弃,委以重任,唯有竭尽驽钝,将所知所学尽数呈于爷,以供参详。
若论教导,实不敢当,惟愿与爷共同切磋探讨罢了。”
袁易微微一笑,话锋一转,似随口问道:“近日父皇特命我细读《孝经》,并垂询感悟。
不知先生于这《孝经》一道,有何高见?”
林如海闻言,心下了然。
这看似平常的问学,实则是眼前这位皇子学生对自己这位新师傅学识根底的考量。
他略一沉吟,端正了坐姿,神色肃然,徐徐道:
“爷垂询,下官谨陈陋见。
《孝经》一书,虽篇幅短小,然微言大义,实为儒家伦理之基石,治国安邦之要道。
其开篇明义即云‘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将‘孝’提至百行之首、万善之源的高度。
然其深意,绝非止于寻常人家晨昏定省、衣食奉养之谓。
下官以为,《孝经》之要,在于‘移孝作忠’。
于小家,孝是事亲以诚,修身以敬;于大家,于国朝,孝便是忠君爱国,恪尽职守。
故《孝经》有言:‘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
’此乃由私及公,由内圣而外王之道也。
再者,《孝经》尤重‘天子之孝’。
所谓‘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
’爷乃天璜贵胄,身份非凡,于孝道之践行,更当以此为镜鉴,以身作则,教化万民,使德风行之四海,此方为尽孝之大者。
故而,读《孝经》,非为章句训诂,乃为体察其以孝治天下、化民成俗之深意。
爷既归宗庙,承天恩,日后于父皇、母后之孝,当融于家国天下之中,方不负圣上命爷读此经之殷殷期许。”
这一番论述,既阐发了《孝经》的精髓,又紧密贴合了袁易如今的身份与处境,更是暗中回应了泰顺帝命其读经的深意。
袁易听罢,不禁流露出赞赏之色,道:“先生果然博通经籍,见解深刻!
一番剖析,如拨云见日,令学生茅塞顿开。
父皇命先生来教导我,实乃知人善任。
日后,还望先生多多指点迷津。”
这番称赞,倒是发自内心。
林如海不仅学问扎实,更能洞察上意,确是一位理想的师傅人选。
林如海躬身谦谢:“爷过誉了。
下官不过略陈管见,能得爷首肯,已是荣幸之至。”
其实,经过此前在扬州长达数月的相处,袁易对林如海其人性情才干,已可谓知之甚深。
林如海虽有识人不善等缺点,袁易心下却颇为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