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力小说网

怪力小说网>魔术师称nba仅4人影响全球 > 第十七章 斯德哥尔摩一九四九年(第6页)

第十七章 斯德哥尔摩一九四九年(第6页)

“除了爱因斯坦,你是最重要的在世的德国人。如果不知道你在干什么,那就是我们失职。”

乔治斯·莫奇曼气度矜贵地开着车把他们从法兰克福送到慕尼黑。他说话声音响亮,足以让后排听清。

“我不喜欢昨晚那些东区人的发型。我不会想要他们当狱守的。”

“你的口气让我想起达沃斯,”卡提娅说,“你简直让我怀念那个疗养院了。”

“那当然,正如我们从《魔山》中得知,”乔治斯说,“那些诊所就是花大钱杀人的小工厂。你俩离开那地方真是太明智了!”

托马斯觉得奇怪,虽然乔治斯一直恭维他的作品,但他真正感兴趣的人是卡提娅,他想取悦的人也是卡提娅。他把后视镜调整到某个角度,以便她说话时他能看到她的脸。

托马斯想,乔治斯十分讨喜,但毫不谄媚。他的礼貌总是恰到好处。他似乎知道应该说到哪里,应该谈论哪些话题,使用哪种语气。和他相处时,托马斯总是想起早年在慕尼黑,他与一群趾高气扬的年轻艺术家待在一起时,自觉是个腼腆的乡巴佬。乔治斯·莫奇曼凭其高超的手段,不仅令他自觉是乡巴佬,还又老又落伍。

他坐在汽车后座安慰自己,想象着在某间精心布置的卧室里,雪地反射的蓝白色光线映入窗子,乔治斯脱光衣服会是什么样。

早晨,乔治斯问他们到了慕尼黑后是否要去波琴格街的老宅,他俩都立刻回答不去。他笑着又问,他们在慕尼黑还有哪里要去的吗,他俩都说没有。

“我们想直接去酒店,”卡提娅说,“待在那里,参加活动、晚宴,然后一早离开。”

驶过市中心时,马路上有不少裂缝,他们不得不放慢速度。他们穿行在鬼魅般的街道上。没有一栋楼房没被毁坏,一些彻底沦为废墟,还有一两栋孤零零地杵在那里,但千疮百孔,窗户破碎,大门堵死。

托马斯指着一栋半毁的楼房,生锈的钢梁从瓦砾堆中探出。他说他认出来了,他们一定是到了谢林街,卡提娅却说这不是谢林街。

“我以前每天都经过这里。我熟悉所有这些街道。”

但当车子往前挪动时,他们看到在街角有一栋半毁的、弯曲的水管犹如肠子一般溢出来的楼房上,有块标牌写着图尔肯街。

“我应该认识这栋房子,”卡提娅说,“但我以为它是在另一个街角。我现在也迷糊了。”

托马斯知道他们快到阿尔西斯街了。他知道附近所有的街名,但此刻一条都不敢认。直到他们经过绘画陈列馆时,他才确定了方位。当他们来到阿尔西斯街街角,他看到取代了卡提娅父母老宅的纳粹楼。

“我们的房子就在那里,”卡提娅说,“我本不想来这儿,但现在我很高兴终于看到了它。”

托马斯想到了那些五光十色的歌剧院之夜。那些人此刻都在何处?活到战后的人,又在何处生活?慕尼黑将会重建,当乔治斯开着车,他们一路看到了重建的标志。他不知道这需要多久。但他知道自己不会活着目睹这一天。这是克劳斯在战争结束时看到的那个城市。当克劳斯看到一个再度生机勃勃的慕尼黑,他会多么高兴,托马斯想到此处几乎落泪。

当他想到要去东德时,海因里希闯入了他的脑海。他知道共产党领袖们仍然想要他的兄长回德国,并定居在东区。德国分裂了,正如曼家兄弟也分裂了。托马斯在美国备受尊崇,从这个国家的慷慨中获益颇多,他自然会站在西方的立场上。而海因里希被打上了永久的左翼烙印,他在美国不出名,不觉得有必要帮这个国家。

托马斯决心不让美国人来告诉他,在德国哪些地方不能去。他知道阿兰·伯德想让他在记者发布会上宣布他不会去东德。即便他拒绝这么做,并对他的决定三缄其口,美国人也一定会把这事捅出去。到时就会有人说托马斯·曼被他的美国佬主子牵着鼻子走。

假如他拒绝去东德的邀请,他知道自己将被德国作家鄙视,包括他的哥哥。正如乔治斯的提醒,他会被说成是美国走狗。他只有两个选择,或者被诽谤为一个拿名誉来换在华盛顿的影响力以及加利福尼亚的舒适生活的作家,或者被美国人视为不知感恩、背信弃义的人。毫无疑问,他宁可选择不知感恩和背信弃义。只要他愿意,就会去东区。

次日上午,记者发布会再次聚焦他的东德访问计划。他看到阿兰·伯德独自坐在后排,胳膊搭在两侧的扶手上,姿态悠闲。托马斯朝他一笑,点头。他对记者们说,如果他去魏玛,那将是对德国统一的强调。因为德语并没有分成两个区,他不认为有理由不去访问德国的任何一处地方。

记者发布会快结束时,有人问他究竟是何意图,他告诉众人,他其实已经做出决定。他将会去魏玛。他朝阿兰·伯德望了一眼,点了点头,一直等候在侧翼作为保镖的乔治斯·莫奇曼护送他离开房间。

卡提娅和他坐下来用午餐时,聊起他们在法兰克福注意到的事,那就是菜单相当丰盛。即便在他们下榻的伦敦的萨沃伊酒店,菜单也因为战后配给而缩减了。但这似乎没有发生在德国。他觉得很奇怪,街上空空荡荡,但食物供应却恢复了,但也许只是在酒店如此。

“我们会被迫,”当晚他们走进宴会厅时,他对乔治斯小声说,“和那些不久前沾满鲜血的肥手握手。”

在法兰克福,轻松欢快的气氛已经令人不适,而这里是他的故乡,他更觉不安。在他的梦想中,他以为会见到一个崛起的德国,像这样的晚宴,应该有新一代的人参加,他们正在紧张地准备重建民主。但他觉得宴会厅里都是些养尊处优,愉快而惬意的中年人。他们红酒和啤酒喝得越多,说话越大声,笑得也越兴奋。汤上来了,然后是鱼,接着又上了几道肉食,有大盘猪肉和烤牛肉。他望着周围这些如今在慕尼黑手握重权的人正在大快朵颐,坐在他对面的那个男人急切地叫人给他的牛肉浇上更多的肉汁。

他在脑海中听到了克劳斯回到酒店后激动地谈论着他将要写的《新德国》,他将在此书中好好描述宴会厅的氛围。坐在他右侧的卡提娅正在与乔治斯·莫奇曼聊天。他们似乎都没注意其他人。而坐在他左侧的那个高官,初次开口就言谈无趣,托马斯再也不想与他交流。他只是坐在自己的座位上,随着一道道菜上来,吃着自己的食物。

他想着他熟知的那个慕尼黑,那是年轻艺术家和作家的城市,咖啡馆中激烈的辩论通宵达旦,那是卡提娅父母的城市,他们是开明人士,对离经叛道和高雅文化全都接受。在那个旧世界中,不管是在小杂志上发表了诗歌的诗人,还是在街头被人认出的制作了木雕的艺术家,都能获得名声。在慕尼黑,每个人都有绯闻。当这个大都会发生通货膨胀,甚至连钱都不再坚挺时,人们却越发热爱社交,越发在性事上无所忌惮。

他想,金钱在这个大厅里是坚挺的。当甜品上桌,侍者们端来大碗冰激凌浇在馅饼和圆饼上时,他猛然意识到自己身在何处。这不是那个有着纤敏的灵魂和高雅的社会肌理的慕尼黑,而是巴伐利亚乡村的粗俗进了城。宾客们是如此怡然自得,以至于片刻后,无人再注意他这位贵宾。他看着他们的嘴开开合合,发出哄然大笑,举手投足间的倨傲,彼此间下里巴人的交流。他想,他们和他们这样的人会成为主流。他可以畅所欲言地谈论歌德,但这才是未来。

他认为离开时不必正式告别。他对莫奇曼示意,他与卡提娅会悄悄地走。但当他起身时,他看到了阿兰·伯德,身边一左一右地站着两个穿美式西装的人,似乎打算拦住他们。

“我不想再看到此人。”他对莫奇曼说。

“现在往回走,”莫奇曼小声说,“赶紧朝洗手间的门走,那里有边门可以出去,别停下。”

美国人朝他走过来时,托马斯转过身,装作要去洗手间。他一离开大厅,卡提娅和莫奇曼就跟了出去,莫奇曼带他们来到室外。

“我们走路回酒店应该更方便。他们怕被人看到,不敢再来骚扰你。”

早晨他们商量好,行李先悄悄地放上别克车,然后车子绕到后面接上他们。他们会在拜罗伊特过一夜,然后进入东区。

在拜罗伊特的巴伐利亚霍夫酒店,当莫奇曼要求经理对他的客人敬如上宾,经理立刻变得低声下气,一再来到他们的餐桌前询问是否还需要别的。早晨,托马斯希望他们可以在此人出现之前离开,但他却在楼梯底端等着他们,陪他们去早餐厅,等他们的行李被拿下来时,他还守在大堂里。

“我有一个请求,”他说,“如果您能在黄金贵宾册上签名,将对我们意义重大,我们将不胜荣幸。”

他已经把名册放在了大堂的架子上。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