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罗提听了达摩祖师的辨析,悟到了本心,拜谢达摩祖师,忏悔以前的错误。
达摩预言道:“你不久将证得道果。这个国家有恶人,不久就会被你降服的。”
说完,忽然就不见了,又来到定慧宗的寺庙,问:“你们所学的定慧,是一还是二?”
僧众中有个叫婆兰陀的人回答:“我们这个定慧,不是一也不是二。”
达摩说:“既然不是一也不是二,为什么叫定慧”
对方说:“既在定中又是非定。既在慧中,又是非慧。一就是非一,二也是不二。”
达摩说:“当一不一,当二不二。这不是定慧,怎么说是定慧?”
对方说:“不一不二,定慧知道。非定非慧,定慧也知道。”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达摩说:“慧不是定,怎么知道呢?不一不二,谁是定,谁是慧?”
婆兰提听了,疑心涣然冰释。达摩又来到第四处戒行宗的寺庙,问:“什么叫戒?什么叫行?这戒行是一还是二?”
僧众中有一个贤人回答:“一二二一,都是那因缘所生,依法教行事,内心不染,就叫戒行。”
达摩说:“你说依法教行事,就是有染。一二都破了,还说什么依法教。你这两种说法矛盾,不能诉诸行动。内外都不明确,如何叫做戒?”
对方说:“我有内我外我,完全知彼知己。得到了通达,就是戒行。如果说矛盾,就是全是全非。说到清净,就是戒,就是行。”
达摩说:“全是全非,还说什么清净?既然得到通达,又哪有内外之分?”
贤人听了,自觉惭愧,信服了达摩祖师。
达摩又来到无得宗的寺庙,问:“你们说无得,既然无得,又得到什么正果?既然没有所得,也没有能得。”
僧众中有个叫宝静的回答:“我说无得,不是说没有能得。要说能得,无得就是得。”
达摩说:“得既然是不得,得也就不是得。既然又说能得,能得到什么?”
宝静说:“见到的得是非得,非得是得。如果见到不得,就叫做能得。”
达摩说:“得既然不是得,能得也是无所得。既然无所得,又说什么能得?”
宝静听了,迷惘顿消。达摩达摩祖师又来到寂静宗的寺庙里,问:“什么叫寂静?在此法中,哪是静,哪是寂?”
僧众中有一位尊者回答:“此心不动,就叫寂。不染教法,就叫静。”
达摩说:“本心如果不寂,就要借助寂静之法。本来寂,哪还需要寂静之法?”
对方说:“诸法本空,因为空空。就空空而言,名叫寂静。”
达摩说:“空空已经是空,诸法也是空。寂静无相,哪有什么静,哪有什么寂?”
那位高僧听了达摩祖师教诲,一下子开悟了。
接着六派徒众都发誓皈依达摩祖师。这样,达摩的佛化遍及南印度,声驰全印度,在六十年的时间里,说服了无数的人出家。
后来南印度一位相信外道的国王登荃,便开始贬抑佛法。常说:“我的祖宗都信仰佛道,陷入了邪见,寿命不长,福运也短。况且,既然我身是佛,还外求什么?善恶报应,都是聪明人妄自虚构的。至于国内受先王尊奉的佛派老臣旧友,都予废除。”
达摩知道后,悲叹国王德薄。如何挽救呢?他想到无相宗有两个首领,第一个是波罗提,此人与国王有缘,快要证得道果了。第二个是宗胜,不是不博学善辩,而是没有宿因。
当时六宗弟子心里无不暗想:佛法有难,祖师怎能自己安闲?
达摩遥知弟子心事,就弹响指头回应他们。弟子们听到后说:“这是师父达摩的信响,我们应该赶紧前去,听受祖师慈命。”
他们来到达摩的住所,礼拜问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