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走西,暮行东,
人生犹如采花蜂。
采得百花成蜜后,
到头辛苦一场空。
夜来听到三经鼓,
转身就见五更灯。
从头仔细看将去,
人生一世空空空!
不信但看桃李树,
花开能有几时红。
任你做到公卿相,
死后还归泥土中。
身归土,气归风,
一片顽皮裹臭脓。
败坏不如猪狗相,
何不当初问志公。
生有一,死无二,
休向人前夸伶俐。
生前置下田万顷,
死后只得三步地。
宽八尺、长丈二,
仔细思量真个是。
若人死后带得去,
志公与你亲书契。
当初梁武帝贪图福德,反而大建寺院,不免劳民伤财,被志公闻说心中惭愧。不久后,太子萧统生病,梁武帝复问宝志法师道:“吾今太子遍身疮疥,日夜不安,未知是何缘故?”
宝志法师言道:“皆因此劳民之业累及于他。我主若要忏悔,仍然快敕圣旨晓谕天下,即将钱粮赏给劳动人民工资,自然有福,太子安康。若欲修诸善事,不得空劳众力。若用众力者,务宜偿赐工资,或是矜孤惜寡,爱老怜幼。或有僧道及贫子,来化讨者,宜当发心不得轻欺。为僧有善者,身贫道不贫,故来化引者,能令汝等为善事故。若空慢他去,原是自己错过了也,自后你家,祖宗烦恼,香火神不安矣。”
梁武帝闻言,又问道:“人不修善作福,祖宗香火神为何生烦恼?”
宝志法师答道:“祖宗或有生前未修善作福,死后久滞幽冥受苦,专望阳世子孙为善积福,有善因相助,能得沾恩减罪。所以子孙不为善事者,他无所靠,故生烦恼。人家香火神,正是门丞户尉、井灶神君、土地神等,掌管人家住宅,亦复爱人行善,亦可同沾善力也。”
梁武帝萧衍问道:“僧道修行,信是好事,如何又要去化缘?”
宝志公禅师答道:“我佛释迦如来,有大慈大悲,悯念众生,犹如赤子,平等救度。佛在兜率天上,观见一切众生,虽得人身在世,只知恩爱贪恋,但知受福不肯作福,只知造业不知忏悔,受尽阳命死入幽冥,受大苦恼无有出期。故从兜率下降人间,托生净饭王宫为悉达太子,弃舍皇宫,雪山修道成等正觉,普度众生。说法四十九年,教启三百余会。教化佛门弟子,住在一方一所,且要教化一方人们,回心向善,修办前程。正是与佛掌教,所以佛陀欢喜,龙天拥护。若为出家者,游手好闲,不务究理,不肯看经念佛,不去搬柴运水,不顾常住,空消信施,辜负四恩,如此之人罪业不轻也。若是好僧道人,早晚之中,务要勤参三昧,苦下殷勤之心,勿起懈怠之意。看见常住淡泊,或是庵堂佛像朽坏,应当发起勇猛精进之心,募缘修整。施主钱米,不可私自受用,务要公平正直,交入常住,公使公用。乃是化缘者之功德也。古人云:难行能行,难做能做,方是出家之佛子,学道之好人。是以天宽地阔,男女善心者多。若不去化他,纵有钱米,他也无处下手作福田,乃是僧道有过,枉在空门,为人无慈悲心,不肯引他出苦。僧道善人化到你家。汝若悭吝不舍,是自己当面错过了也。”
梁武帝闻言,点了点头,又问道:“人用钱米供佛斋僧,功德如何?”
释宝志公禅师答道:“其福甚大不可量。若人有此信念愿行而回向,自有无量功德。经云:供佛又礼拜,福等虚空无比量。斋僧复施,如同行路着脚跟。譬如耕种田园一般,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然虽如是,全要后代修行人脱俗离尘,守戒清净,剃除须发,不离道场,参求明师,勇猛精进,明心见性,宏法度人,接引后来,报佛恩德。若有如是僧道,应受人间供养。所以舍财施主要信心不退,切莫生疑。异日有因缘,亦同得此道也。”
梁武帝萧衍问:“世间人死后,请僧道建立道场,超荐父母,未审超得超不得?”
释宝志公禅师答:“譬如我主超度郗氏皇后,一般世人死后若有因缘,得值一个戒行僧道与他诵经礼忏,莫说一个亡魂,十个百个,亦可超得。莫说要作道场,他若肯到灵前嘱咐一声,承斯善力,即将超升,存亡两利也。又复多见世人不知因果,请那饮酒食肉僧道,来作道场敲钹擂鼓,不以经忏为主,专事热闹为胜。不知教人清净斋素,反更令人杀生害命。又将酒肉熏污佛坛,休言超度亡人,反与父母增添重罪。此等僧道,自己不怕地狱,如何度得亡人。古云:欲度他人,先须度己。果然度得自己出苦海,莫道度亡一个,但是汝等上祖先亡,并及乡中,枉死鬼魂,承他善力俱获超升。叹僧偈曰:有德僧人作道场坚持斋戒讽经章诚心礼佛多功德利益存亡获吉祥。”
说到此处,志公和尚又说训僧偈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