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力小说网

怪力小说网>济公传奇动画片2013年 > 第768章 二僧结伴游寰海觅迹穷踪说佛法(第1页)

第768章 二僧结伴游寰海觅迹穷踪说佛法(第1页)

话说梁武帝虔信佛教,拜当代高僧志公和尚为国师,早年的郗皇后已经去世,第二任皇后乃是丁令光,不过在世的时候并没有封为皇后,是去世之后儿子封自己为皇后。丁皇后亦受到梁武帝萧衍的影响,亦拜当时云光和尚为师。

云光和尚却是又饮酒又食肉。一天,丁皇后请云光和尚为其讲经说法,云光和尚又饮酒又食肉一番。国师宝志公问他:“你出家为的是什么?既现出家相,为何不持戒修行,了脱生死?你现为皇后讲经说法,应该自我庄重,何以饮酒食肉?”

云光和尚答说:“我不斋而斋、食而非食也。”

不久后来云光生大病而死,云光和尚死后,福报消尽转世为牛。

有一天,志公和尚为梁武帝说法,来到了一处地方,看见到这只牛(云光)正在拖着车子,便叫着他的名字:“云光!”

那只牛听到宝志和尚叫唤,抬头视之,宝志大和尚对他说道:“你现在何不对大家宣说‘泄而非泄’?”

那只牛听后泪下如雨,终触犁自杀而亡,宝志和尚即为它超渡一番!此乃未证谓证,而犯戒沦落畜牡道。

宝志国师以此告诫梁武帝和丁皇后,道:“学佛修行,决不能因为其弟子众多,声名远播,就认他是成就者。须知佛陀告诫弟子四依法中之“依法不依人”,亦即皈依学佛依止于说法者,要合乎佛陀正法。绝对不可以其外貌庄严或是神通广大、弟子众多,广告、知名度最大,就盲目皈依,如此将是自毁慧命的行为呢!”

当时,听宝志国师说法的除了男女老少的居士,也有僧尼在内。为了方便所说的佛法通俗易懂,宝志法师以故事而入,徐徐说来,道:“曾有这么一段故事;从前有一比丘,因破戒而被排斥、摈弃。正当他懊恼、悲叹哭泣行走之时,适逢一鬼,此鬼犯法,也为毗沙门天王所摘弃。鬼问比丘:“你有何事哭泣而行?”比丘答说:“我破戒违犯戒律,被众僧所排斥;一切檀越(施主)所供养的全部失去。而且恶名到处被传播,因此愁叹、哭泣啊!”这个鬼告诉该比丘说:“我能令你恶名声消失,并且得到很大供养,你可站在我的左肩上,我让你在空中行走。人们只能看见你,而看不到我,唯你若因此得到大供养,应当先供养我。于是该鬼就扛此比丘,于其先被摈弃的聚落上空行走。

此时聚落人们见此景象都感惊奇,而认为该比丘确是行道圣人;辗转传言:“众僧不应冤枉摈弃得道圣人。”于是村人皆异口同声呵责该寺众僧,并且恭迎此比丘住于寺内,因此得到大供养。

此比丘则不违其誓约,将所得衣食诸物先供养该鬼。另有一天该鬼又担此比丘游行空中之时,正值毗沙门天王官属巡游,鬼见司官大感惊怖,马上扔下比丘,奋力逃走,而此比丘因此堕地而死,身首碎烂。”

宝志国师又接着说法,道:“宝藏论云:神通有五种:

一曰妖通:如狐狸老变,木石精灵依附之类。

二日报通;如鬼神逆知,神龙隐变,或夙世所修天眼未成,今世童年视听特异者之类。

三日依通;如乘符往来,药饵咒水,以及放光引神,必有所依藉等类。此三者假名曰通,实非通也。以不究竟,且必退转故。

四曰神通;计有五,一、天眼、二、天耳、三、他心、四、宿命、五、神足、六乃是漏尽通,此虽名通,有究竟不究竟二种。无道者,不究竟,终必退转,并有危险,颠狂成魔,堕大地狱。

由上可知所谓有神通的人,不一定是成就的圣者,更可能妖魔鬼怪附身而不自知呢!佛陀于法华经中说:“未得谓得,是大妄语业。”“未得谓得”亦即自己尚未得道,但是为了贪图供养,便告诉他人说自己已得道,说法时自已身上会放光,天龙八部都会来听,会惊天动地等。殊不知佛陀严厉地教导我们,不可显异惑众。佛陀曾说:比丘不应于俗人前现其神力,若显现者,得越法罪。另律摄卷九则说:“若对俗人现神通者,得恶作罪。无犯者,为显圣教,现希有事,自陈已德,或欲令彼所化有情心调伏故,虽现无罪。”唯行者须注意“心调伏”三字之意义;亦即显现神通者,若无法让对方“内心清净无染”就是不合乎戒律,得越法罪。由此点可知学佛行者,若因见其师父显现异能、神通,或听推荐者言其师父神通广大方进去者,不妨退一步想,“因这样的因缘而皈依学佛,我内心有多一层的平静否!”若没有,甚而热衷于追求各项感应、神通,那就表示自己所皈依的并非明师,反而有可能就是佛陀所云:“末法时代,外道、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数。”行者能不慎之!

佛陀设教,是为了教导众生“离惑证真”、“回归本性”。“诈现异象、神通”来吸引众生,便会使初学者因不解道理,而铸下“道未得,神先乱”的后果。所以纵然已得宿命通或其他神通者,还是要隐藏这种凡人所无法理解的境界…比如宾头卢尊者,为了得到一只挂在半空中的钵,在俗人面前现了神通,便被佛陀喝斥一顿。另莲花色比丘尼,在佛前现作转轮王身,也被佛陀呵责了一顿呢!“矜夸无德”拜师学佛不可不慎啊。”

在场听法者无不点头认可国师所说之理。

宝志国师又接着说法,道:“学佛不实修实证,仅是戏论,不能了生死。

从前有兄弟二人同时出家修行,其兄精进修行,不久即证得阿罗汉果位,神通具足,弟弟出家后,由于日夜精研教理,终成为着名的法师,到处讲经说法,不遗余力。有一天其阿罗汉兄长对他说:“法师!你应该如法赶快修持,不可只顾忙着空谈佛法啊!”

法师弟弟回答说:“尊者!我明天就开始修行。”

阿罗汉兄长再次向他说:“法师!难道你没有听见佛陀说:修行要像救火烧头发那么急切吗?”。

其兄又向他说了很多教诫的话,他总是说:“是!是!是!尊者说的确是真理。”唯明天又过明天,他始终没有如法修持,不久,这位法师忽然身患重病,恐命将终了,此时才后悔说:“我信奉佛陀的教法,那真是大光明的法灯,而我却是一位最无明的人,连自己都不能自照了:以不能自照的缘故,以后恐将永远沈没于生死苦海中。”因此心怀大恐惧,恳求阿罗汉兄长说:“尊者!由于我的愚疑,不听从您的教诲,如今病重将要命绝,愿兄垂愍拔济,令我远离大苦。”法师说完后即命终。

其兄以天眼观之,知道他还生在人间,即常去探望。后来有一次,其乳母抱这小孩来到阿罗汉的住处,由于失手扑地,把小孩的头撞在石头上,这小孩大发嗔恚心后,即舍生命而堕于地狱中,是时,阿罗汉又以天眼观察,看见他生于地狱中,受大苦报,即叹气说:“唉!真是悲哀,你的处境,连佛力都难搭救,何况是我呢?”

由此可知,即使穷研佛理,而不如法修持,不仅不能得见道迹,解脱生死,更会因理论坚强,而我慢心生起,而有堕诸恶趣的危机呀!”

宝志法师说法完毕,僧尼居士清信男女皆作礼而退。

当时听法中有一僧人,乃是印度僧人,来华已久,法名宝掌和尚。

据说宝掌和尚在东汉末期桓帝之初的建和至永兴年间(公元1—153),从尼泊尔进入中国的云南到达四川,第一站是和宾头卢尊者登峨嵋山,朝礼普贤菩萨,住在大慈寺十余年。经常二十天才吃一餐饭,而且坚持诵经不断。

宝志和尚见那位西域僧人直到所有听法的人都离开了,还未离开,便说道:“老奢黎,怎么还不走呀?”宝志和尚知道这个僧人乃是宝掌和尚,并且已有几百多岁了。

宝掌和尚微笑地说:“贫僧法号宝掌,汝法号宝志,你我也是自有一番缘分呀。”

宝志和尚笑了笑,向宝掌和尚走了过来,说道:“难得难得,不知哪里的贵风,把高人吹来此处。见之甚幸。”

宝掌和尚说道:“来华多年,幸得遇得国师如此高僧,不知宝志国师可有航海旅游的心情呀。”

宝志和尚闻言,说道:“甚好甚好,刚好我一个和尚也无趣得很。老师傅不嫌弃贫僧就好。”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