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刑和流刑不是地方官审完判完就算,事关人命,朝廷早就规定了要将相关卷宗递送刑部,然后再由刑部会同大理寺、都察院等三法司复核。
待到三法司复核完毕,这些卷宗便会被递送九卿、詹事等重臣参与秋审。
秋审结束后,才是将复核意见上奏皇帝,经皇帝朱批勾决,下达最终的处决指令。
这一整套流程走下来,需要的时间是很漫长的。
也是因此,相关涉案人员目前都还被关在定海县的监牢里。
至于查抄的财物,除了被经手之人贪掉的极小一部分,剩下的绝大多数都已经被登记造册,充入县衙库房,等待朝廷那边批复处置方式。
与此同时,江远上书陈述事情经过,以及反省自己逾越之处的折子,和其他人弹劾他的折子,也都陆续被人送到了皇帝的御案前。
皇帝认真看完了每一封弹劾江远的折子,但却并没有如他们所愿,下旨处罚江远。
虽然江远确实有越俎代庖的嫌疑,但皇帝也能理解他当时的顾虑,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如果把他放在江远的位置上,他也不会为了恪守规矩就给宁波府知府可乘之机。
案子的事情到此彻底告一段落,定海卫也因为这段时间的接连变故彻底大换血。
原本的千户,只剩了油滑的汪千户一人,剩下的三个,则都是江远临时提拔起来暂代一应事务的。
至于他们能不能从暂代千户变成正式千户,就要看他们自己的本事和朝廷官员的权衡、斟酌了。
卫所和家中的所有事务全都走上正轨,谢莞娘和江远总算能够暂且松一口气。
江远按部就班的处理日常军务,同时还不忘根据陈家人和韩韬对于海匪、倭寇的那些供述,调兵遣将开展剿匪、剿寇工作。
在他忙这些时,谢莞娘也没闲着,她在宁波府境内广撒网、多打听,为儿女物色了一位很是不错的西席先生。
之所以不是直接把孩子送去学墅,是因为东南沿海虽是文风鼎盛之地,但也没有哪处学墅愿意对男孩儿和女孩儿一视同仁。
谢莞娘不想直接剥夺自己女儿的求学机会,即使她对四书五经其实不感兴趣。
但在谢莞娘的观念里,被迫放弃和主动放弃可是有着本质区别的。
孩子可以学了之后决定放弃,但却不能从一开始就被剥夺学习资格。
管她学的是好是坏呢,学了就是一种宝贵经历,就像她上辈子时,虽然不是学神和学霸,但因为拥有受教育的机会,身为学渣的她,最终不也还是考上大学,改变自己的命运了吗?
年后,花高价把那位口碑、学识、人品都很不错的老先生请进府,闲不住的谢莞娘又开始琢磨赚钱的事。
南来北往的贩货是很赚钱的,当然,前提是你得有挑选出畅销货物的独到眼光。
至于她在北方开的点心铺子、药材铺子等等,她并不打算立刻就张罗着也在南方开设。
一是因为她和江远初来乍到,还没有摸清这边的具体形势,二是因为她有种“皇帝不会让他们在这里久待”的莫名预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