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o;正是。&rdo;张宝南喜道:&ldo;多谢安大人。&rdo;
&ldo;不敢。&rdo;安无忌道:&ldo;我还有事要去刑部,这样罢,你先去中书省那边等我,我还有些事情要向你请教,中午我请客,边吃边谈。&rdo;言罢一抱拳,径直去了。
安无忌也不带侍从,独自一人出宫城,骑马至刑部,递上名贴,道:&ldo;睿王爷可在,本官有事要求见睿王爷。&rdo;
那门官也认得他是当今的第一心腹翰林学士安无忌,行了一礼道:&ldo;安大人有礼了,王爷并不在衙内,一个时辰前便回宫去了。&rdo;
&ldo;哦。我刚从宫中出来,为何不见王爷。&rdo;安无忌奇道。
&ldo;王爷入宫,好象是为查阅宫中旧档,因此安大人见不着王爷也是正常。&rdo;一道低沉的声音插了进来,安无忌循声望去,却是已升任刑部侍郎的施上淳。
安无忌与施上淳在昭庆殿共事数年,彼此熟悉,也不多礼,皱眉道:&ldo;难道今年秋决的案子有涉及到宫中的,我怎么没听说过。&rdo;
&ldo;不是的。&rdo;施上淳缓缓摇头,道:&ldo;是已经定案的陈案,不知何故,王爷最近一直在翻那些旧案。连秋决之事,似乎也有些无心去理。&rdo;
&ldo;陈案,还是已经定案了的。&rdo;安无忌眉头深锁:&ldo;上淳可知是哪件案子,可借我一阅否。&rdo;
&ldo;不知。&rdo;施上淳摇头道:&ldo;便是知晓,安大人若无上命,也是不能查阅的,我只知道是十三年前的案子。&rdo;
&ldo;那还请上淳多多为我留心。&rdo;不知为什么,安无忌总觉得这事十分奇怪,嘱咐了一句后说道:&ldo;既然王爷在宫内,那我便入宫了,告辞。&rdo;
&ldo;告辞。&rdo;
附:元宵节出去玩,吃饭回来晚了点,然后又在论坛里看热闹,因此更新晚了,但是一天一更依旧坚持,即使快十二点了。嘿嘿……
第一卷风华初露第八十一节功在千秋
(更新时间:2006-2-1320:27:00本章字数:2129)
安无忌再度入宫,却没有如愿见到凌凛,在保存宫内密档的阙章阁外,他得知在他来的前一刻,睿王凌凛已经回后宫去与当今共用午膳了。
叹了口气,安无忌最后放弃了想找凌凛的想法,他本是去刑部问秋决之事,此时凌凛却埋首故纸堆内查阅积年陈案,不过问秋决之事,甚至不惜查到宫里来了,他要查的案子一定不简单。凌凛以王爷之尊却去任刑部尚书之事安无忌是知道缘由的。按明昭的想法本来是想凌凛以王爷的身份参赞朝政,不具体主管什么,但是什么都能管。那样的话,凌凛不仅身份超然,不陷入朝廷党争之中,而且对一众势力,也是一个压制和震慑的作用。但是凌凛却对刑部、大理寺等司法衙门十分感兴趣,明昭尚未登基之时,就已经多次和明昭说起。但那时明昭为形势所迫,却不得不让凌凛出任武职,为左羽林将军,护卫宫掖。现在明昭登基,大势已定,明昭虽然心中不愿,但还是授了凌凛刑部尚书之职。
此时安无忌想起此事,再加上凌凛不顾秋决却去查十三年前的旧档,不由心中一惊,难道凌凛是有所为而来,十三年前,十三年前有过什么出名的大案么。安无忌努力的回忆着,但是毕竟已经过了十三年了,而且十三年前,安无忌还是个年方十七尚未结冠的少年,在家中苦读诗书,实在是想不起什么了。
再叹一口气,安无忌咬了咬牙,随口喊住一名路过的内侍,从袖中摸出块碎金子,塞入那内侍的手中道:&ldo;烦劳公公去找下武应安武侍卫,就说翰林学士安无忌有请武侍卫今夜到他家中小聚,请他务必前来。&rdo;
那内侍认得安无忌乃是明昭身前红人,兼之有那黄灿灿的阿堵物,自是连忙点头,一力应承。看着那内侍远去的背影,安无忌眉头深锁,喃喃自语:&ldo;上天保佑,千万千万不要出什么事才好啊。&rdo;说着慢慢踱回中书省,在那里,张宝南还在等着他呢。
下午,安无忌兑现了自己的诺言,引张宝南觐见明昭。在正式觐见的时候,明昭也如安无忌一般,怎么也想不起眼前这个干瘦黝黑有如老农的绿衣五品官乃是当年宫门之前与自己针锋相对意气飞扬的太学生张宝南。
低低一叹之后,明昭显出了作为君主的大度,不但没有追究当年之事,反而赐张宝南座,让这个小小的五品水部郎中享受到了连许多一二品大员都不曾享受过的殊荣。
张宝南谢恩坐好后,明昭轻轻一笑,开口道:&ldo;当年含章殿内,朕说了让你在工部行走三年,三年后朕要亲自考问于你,那时是元鼎二十四年,已经四年了,你现在在治水守堤,可是朕却食言,没有按时接见考问于你,是朕之过啊。&rdo;
&ldo;皇上如此说,臣诚惶诚恐。&rdo;张宝南连忙跪伏于地,明昭一开口便提起当年含章殿之事,心中只道女皇要以此作法,报复自己,不过他早已做好准备,因此心中也无甚惧怕。不过他千想万想都没有想到从明昭口中说出的是这番话,虽然他心中任对女子为帝不以为然,但是还是不禁心中感动,连连说道。
&ldo;起来罢。&rdo;明昭轻笑道:&ldo;定中说的以工代赈治理河工之法甚好,黄河自古便易泛滥,我大卫成宗在位之时,十七年间三易河道,百姓流离失所,千里百里黄泛无人区,比比皆是。朕读史官之记载,亦不禁为之泪下,百姓何辜,受难如此。&rdo;说着便变了脸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