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沉了一天,元鼎二十八年冬天的第一场雪终于飘落了下来。上京城开远门城头之上,巡视的士兵一个都不见,孤零零的城头除了烈烈做响大书&ldo;卫&rdo;字的大旗在风雪之中飘摇之外。便只有一大一小两道身影立在其上,一动也不动,任凭大风掀起纯白的皮裘,盘旋的雪花飘落头上身上,钻入衣内。
闭上眼睛,安无忌的说辞回响在耳边。
&ldo;……睿王行刺之事,不能诏告天下……皇上万乘之尊,竟为夫婿行刺,以后史书上将如何提及,所以臣建议,暗中处置睿王,明面上,却诏告天下,皇上为刺客行刺,睿王为保卫皇上受重伤,不治身亡……&rdo;
不愧是安无忌啊,也只有他,才能如此准确的猜中自己的心思。不过虽然一再的告诫自己要狠下心来,最终还是禁不住说道:&ldo;既然如此,睿王、朕的夫婿就已经死了。至于鹰鹄院内的那人,是生是死并无紧要关系……&rdo;
&ldo;皇上。&rdo;站在明昭身后的是那日在鹰鹄院中的华莹,她上前半步道:&ldo;皇上,流放沙洲的队伍已经出城了。&rdo;
&ldo;哦。&rdo;明昭收回心思,却一眼也不往地面上那一队慢慢蠕动前行的队伍上看,泛起一抹凄美绝伦的微笑,道:&ldo;好了,回去罢。&rdo;
华莹吃了一惊,道:&ldo;皇上不是……&rdo;
&ldo;你长大便会知晓了。&rdo;明昭宠溺了拍了拍华莹的头,在这个孩子的身上,她看到了当年的自己。只是老天爷,但愿不要让华莹如明昭一般受尽苦痛。
雪,依旧在不紧不慢的飘着,城楼之上,已经是空空荡荡没有人影了。只有前往沙洲的道路上,一队罪人冒着风雪蹒跚前行。留下一串长长的脚印。不过再过得一阵,那脚印即将被不紧不慢的大雪掩盖住,消逝无踪。
元鼎二十八年十月,上遇刺,势甚危。皇夫睿王凌凛以身挡之,重伤,上亦重伤。后三十日,上愈,睿王薨。上悲,诏令五品内侍乐乡为睿王殉葬。次年正月,改元明昭,是为明昭元年,大赦天下。
‐‐《卫书•;圣宗记第十一》
写在第一卷结束之后的话。
女帝写到这里,第一卷终于结束了,从去年的十月份开写到现在。一共约有二十五万字,速度也就比乌龟爬得快一点。感谢偶亲耐的读者大大们的一贯支持。女帝从开始构思起,就不断被人打击会扑街,果不其然。不过好在某问的皮一贯比较厚,还是写下来了。
在此说说女帝的整体构思吧,一共分三卷,每一卷的字数应该都差不多。第一卷主要是明昭的成长期,从元鼎二十三年一直到元鼎二十八年结束。
第二卷写明昭的盛年,主要是写明昭如何开创一个太平盛世。
第三卷就要写明昭的老年了,(汗,其实也不老,也就四十多岁)主要是以储位争夺为主。
至于凌凛,他以后还是会出场的,请大家放心,马上可以写第二卷了啊,兴奋g……有新帅哥出场哦……嘿嘿……
第二卷玉宇呈祥第一节衾寒谁与共
(更新时间:2006-2-2513:35:00本章字数:3010)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一去别经年,魂魄几度来入梦。
‐‐改自白居易《长恨歌》
明昭五年,九月,是夜。皇宫,凝阴阁。
秋夜的凉风轻轻拂过摇曳的树叶,虫鸣蝉唱,繁星漫天。一派初秋夜景,不禁令人沉醉其中。却正是:
梧桐叶底见银河,
露气当窗冷碧罗。
四壁虫声两行雁,
不知何处得秋多。
‐‐清-陈文述
一名宫装女子轻盈的穿过隐于花木从中的小道,仰头望了望上书&ldo;凝阴阁&rdo;三个大字的横匾,轻轻一笑,与侍立与两侧的内侍侍卫点头示意,方才快步行了进去。
上至二楼,那宫装女子停在偏厅入口,敛裾躬身行礼:&ldo;皇上。&rdo;
&ldo;华莹回来了啊。&rdo;厅内传出一女子声音,却是大卫王朝第十一任皇帝,当今天子,明昭
&ldo;是。&rdo;那宫装女子正是当年明昭敕令武应安在鹰鹄院救下的小宫女华莹。当年瘦瘦小小的小女孩,此时已然长成皓齿明眸风姿绰约的妙龄少女。这几年,华莹在明昭身前伺候,深得明昭欢心,已经升成了三品女官。而一直伺候明昭的侍书和抱琴现在也只有抱琴在明昭身边了。侍书早在明昭三年就由明昭赐婚,嫁与明昭的贴身侍卫武应安。
华莹应了一声,悄无声息的行了进去。只见靠窗的一张楠竹睡椅之上,当今天子,明昭正舒适的斜卧其上,背对着她,像是在欣赏远处西海子之上的风光。华莹亦不做声,乖巧在椅侧侍立,随时等候明昭的吩咐。
过了好一阵,明昭再度出声道:&ldo;圉儿睡了。&rdo;
&ldo;是。&rdo;华莹恭谨应道:&ldo;殿下睡了,奴婢在那里一直等殿下睡熟才回来的。&rdo;
明昭像是想起了什么,轻笑道:&ldo;圉儿倒也奇怪,那么多有经验的保母都哄他不来,却单单听你的话,看来朕当年把你叫进来伺候,倒是叫对了。&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