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公念了第一句,又忍不住地抬头看向裴潜。
裴潜笑而不语。
冯公只好继续念下去。
《通邑第一个五年计划疏》,不但规划第一个通邑所在,同时还详细说明了通邑的作用。
最重要的是,这里面不但有讲到如何利用通邑连通长安与九原,而且还涉及通邑将来的发展方向。
“河南地(即河套地区,非河南郡)水草丰茂,土地肥沃,亦耕亦牧,畜牧天赐之地。”
“然地广人稀,曹操又尽迁汉人入太原,导致河南地尽被胡人所据,令人不胜惋惜!”
“若是能得关中之力,重设关塞边城,前汉牛羊马匹遍布大河南北之盛况,未尝不可见。”
“又有羊毛乃民之所日用,九原正是良地……”
别的不说,光是听到这个毛料,就已经有人眼睛一亮。
对啊,九原的羊毛也好,毛料也罢,只要运往长安,那必然要经过通邑。
而长安运往九原的各类物资,也同样是通过通邑中转。
这这这!
羊毛,毛料,红糖,茶,粮食……
就算只过一过手,那都是满手油!
听听,再听听!
什么?
还要借用通邑民力财力,以实九原?
通邑子弟可择优入九原都督府为吏?
那不就是有机会参与到与胡人的交易当中?
通邑的人家,可以前往九原圈地养羊剪羊毛?
还可以买毛料工坊的名额!
九原和雁门一带的毛料工坊,现在基本都是属于兴汉会的。
毕竟这是朝廷兴汉会的补偿。
但雁门寒以北,再加上整个九原故地,何其的大?
就算是以兴汉会的能力,也只能是挑了又挑,圈下一些最好的地方。
投进去的人力物力财力,简直就是在大湖中扔下一块石头,最多泛起几道涟漪。
更别说兴汉会的开发重点,还是在煤和铁上。
发须皆白的冯公,越是念下去,声音就越是急促高亢,原本脸上额头的诸多皱纹,竟是不断地舒展开来。
这奏疏,虽说有些特别,言辞过于直白,但架不住内容好哇!
让人越听越想听。
“唉呀唉呀,冯公,冯公,且慢些,且慢些,容我听个清楚。”
“莫急,待冯公念完了,大伙可以互相传看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