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丽奇怪的表情,再加上昨天晚上离开她家时的表现,梅志超忽然反应过来,谭丽一定是误会了自己的意思。
“谭丽姐,”梅志超赶紧解释道:“我之所以在南方大学和京大、沪大这样的名校之间有所犹豫,主要还是觉得南方大学靠近南镇和石镇,可以说是处于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所以我想近距离的了解一下,最好是直接参与其中。”
梅志超的解释,对于处于心烦意乱之中的谭丽没有任何作用。
她坚信梅志超这是一种暗示,虽然这个暗示看上去那么拙劣。
谭丽绝对不会相信,如果不是因为自己,梅志超会在京大、沪大和南方大学之间,还会进行什么比较和选择。
虽然之前梅志超就说过去南方大学的事情,可那时他是要参加高考,肯定是担心他和薛欣怡高考的分数不高,进不了好大学,所以才提前跟自己打招呼。
现在既然有保送的机会,他还会犹豫吗?
不过既然梅志超这么说了,谭丽思考了一下,回答道:“京城和沪城,一个是政治中心,一个是经济中心,如果南方的改革有了成果,京城不说,沪城肯定很快就会推广开来。
如果你仅仅只是因为经济特区的事情,而选择南方大学的话,我觉得没有必要。”
谭丽的观点,和胡丹妮的观点大同小异,她们都不觉得南方大学应该是梅志超的选择。
梅志超又问道:“那你觉得京大和沪大,我应该选择哪里更好呢?”
谭丽想了一下,说道:“如果仅仅从名气上来说,当然是京大,但你要综合考虑一下,比方说生活习惯,气候环境,以及与海城之间的关联。
这么说吧,你要想距离海城近一点,生活方式,气候环境都与海城差不多的话,当然是沪大。
当然,如果你想彻底换一个环境,体验一下完全不同的生活,京大无疑是更好的选择。”
谭丽说的一点都不错,沪城与海城虽然相隔六七百公里,可毕竟是处于同一纬度,虽然生活的细节相差比较大,但大面上还是差不多。
京城则不一样。
两座城市相距12oo多公里不说,一南一北温差大,生活习惯更是大相径庭。
更重要的是,海城人生活中的日常用品,一般都是沪城生产的,沪城也有许多知青在海城生活,两座城市的关联比较紧。
至于京城,对于海城人来说,除了经常能够在广播里听到京城的消息之外,两座城市几乎没有任何关联。
但谭丽的话也引起了梅志超新的思考,那就是自己应该选择一个相对比较熟悉的环境,还是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开始自己的大学生活?
看到梅志超陷入沉思,谭丽的脸蛋又微微泛红,犹豫了一下,忽然说道:“我这次读博,就是准备选择沪大。”
梅志超刚想问她为什么,忽然觉得她刚刚的话里,已经有了答案。
首先她没有选择在南方大学读博,一定是更看好沪大的名校效应。
其次,她没有选择京大,是觉得京城与海城没多少关联。
再加上虽然祖籍是北方人,可她是在海城出生成长的,恐怕更习惯长江流域的气候和环境。
“谢谢谭丽姐,”梅志超说道:“你的建议对我很重要,我回去再问问我妈。”
谭丽点了点头:“外面还下着雨,你路上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