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子昂说:&ldo;不管他,看他怎么办!&rdo;
后来,昊宇回上海,了解到我接信后和回信的情况,听到其他知青对这封信的看法,还有我对知青点将来的设想和&ldo;走出知青点&rdo;的要求,觉得是误解了我。
我没有指责昊宇。
我对昊宇说:&ldo;我很相信&lso;哪个背后无人说,哪个背后不说人&rso;这句话,这很正常。再说,像我这样经历过&ldo;不准乱说乱动&rdo;的&ldo;可教育好子女&rdo;,又经历过十天牢房的人,对误会这种事早就麻木了。
我在乎的是作为一个团队,让整个团队取得共识比什么都重要。如果我关于&lso;走出知青点,重新认识农民&rso;的看法太超前了,我情愿放慢脚步,等待大家,然后共同前进。
我不可能也没有办法一个人前进。&rdo;
昊宇流下了泪。
我看不得眼泪的,便说了些宽慰他的话:&ldo;既然是一次误解,说开也就过去了,我在沟通上也做得不够。&rdo;
一直以来,有人批评我是个容易轻信别人的人,是一个吃了亏也不会接受教训的人。
我情愿做这样的人,而不想做一个不愿意相信别人,吃点亏就处处戒备别人的人。
探亲结束的时间终于到了。
农村插队,没有人规定我们探亲时间的长短,这是我自己给自己规定的。
我开始规划回去的路线。
那个年代的人,从小都向往北京,当然也包括我。
大串联时,就曾想到北京去,但走到苏州便乘船南下了。毕竟那时才13岁,没有恒心又贪玩,于是打着步行大串联的旗号,去上海附近的苏杭两州逛了一圈。
17岁不到的那年,我走得好远好远。穿过江苏、安徽、山东、河北、天津、辽宁、吉林,直抵黑龙江,到最边境的爱辉下乡。一路北上,遗憾的是与北京擦肩而过。那时就暗暗下决心:有机会一定要绕进北京城去。
这次,机会来了。我计划从天津下车,再换乘其它列车去北京。
79、话不投机[本章字数:1236 最新更新时间:2013-03-1111:19:180]
凌晨四点多,出了北京火车站,我直奔天安门广场。
天太早,很冷。到一个摊位上买油饼和豆腐脑吃,吃得热气腾腾。
吃完,坐在广场的栏杆上等天亮。
天安门的样子,我们已经无数遍地在照片、电影中看见过。
这是第一次站在这里,城楼,不像我想象中的那么高大,广场,也不像我想象中的那么宽阔。这让我有点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