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直观上来说,潘知府的罢官和傅奕阳有着直接关系。
私情上来说,说是潘知府受到了潘夫人以及潘如月的牵连,也是说得通的。
但要真是说傅奕阳能够翻云覆雨般的把杭州知府弄下台,那就托大了。
傅奕阳平日里也和苏颖说一些朝堂上的事儿,从中可见潘知府的倒台是必然的结果,或许傅奕阳的参与,让这份必然加快了进程。
之所以说潘知府倒台是必然的结果,这点,不用看别的,只从现任杭州知府的身份上就可见一些端倪了。
现任杭州知府,胡通志,从私来说,他是苏颖娘家二嫂胡氏的娘家兄弟,拐八弯的亲戚,且是傅奕阳的同年;从公上来说,傅奕阳虽然没有明说,但很明显,这一位也是今上的心腹了。
作为一个女人,是很愿意看到自己的男人为自己报仇,去推翻什么恶势力的,这听起来很浪漫。不是么?
但现实里经过理智分析,尽管会让这份感动打了折扣,但有这分理智总是好的,不会变的那么盲目,但那份感动还是仍旧在的。
苏夫人信上写的这一些。苏颖知道其中一部分,另外一部分写到了如今的江南官场的局势。
像潘知府这样的,在江南官场这滩浑水里,连一只连大鱼都算不上,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但牵一发动全身,由国库欠银案为由。潘知府倒台为引线,江南官场这一滩浑水就注定要先被搅得更浑。
所以,潘知府倒台,他背后的势力弃车保卒,非但不会救他。落井下石比比皆是。
更何况他只是丢官被抄家,连潘夫人的嫁妆都保住了,对他的罪名来说,这个判刑松了些。
阴谋论就出来了,就算潘知府什么都没有做,没有向上面人投诚,但‘人言可畏’,一旦有人这么认定了。不管潘知府说什么都没用。
苏颖眨眨眼睛,这官场上的弯弯绕绕,苏夫人未必是自己知道多少。看来这其中也有她父亲苏文政的意思。
如今苏文政官居正二品的都察院左都御史,职专纠劾百司。这一次国库欠银案,都察院也是参与其中的,对江南官场的局势自然是很清楚的。
苏夫人这些信息,看似和潘夫人的死因没什么必要关系,但给点明了一个方向。
潘夫人乃是京城季家的女儿。季大人又官居一部尚书,潘知府一案中。季大人在潘夫人的祈求下没少为此事费心。
这样的姻亲必然是一大助力,潘夫人便是联系其中的纽带。可这一纽带一旦断了,那么两家的联系就必然是弱很多。
想来那些想看潘知府不顺眼的人,很乐意见到这种情形。
不过,这里面又有忠睿王爷什么事呢?
苏颖撑着下巴,暗暗的想着。
这也不能怪苏夫人,究其原因还是在苏颖这方面,她给苏夫人写的信中可没有提到忠睿王爷,那个蛇精病。
忠睿王爷既然是知道什么,那他就是嫌疑犯,但想不通的就在这里了。忠睿王爷何必去下手对付潘夫人?
难道是和敬国公世子有关?弃车保卒?然后忠睿王爷颠颠的跑来拆台?
这根本就说不通,如果忠睿王爷不颠颠来说,那就没人会知道潘夫人究竟是死于意外还是因病而亡?
更说不通的是,忠睿王爷为何和傅奕阳说这些?难道他还指望傅奕阳会查下去吗?
好吧,他们还真的是往下查了查。
可最后查出什么端倪来又如何,潘夫人和勇武侯府还是敌对关系。
所以说,忠睿王爷的心思你别猜,猜来猜去也是白搭。
苏颖在心里叹口气,把苏夫人给的信给折起来。虽然苏夫人给出来一些有用的信息,但并不是苏颖最想要知道的。
苏颖把信收到一边,芦荟磨磨蹭蹭的从外室进来,瞧了苏颖一眼,才不甘不愿的说着:“三太太送了礼过来,人已是在门外了。”
“送礼?”苏颖掸了掸袍子上的hua纹,不咸不淡的说“这是怎的了?一个个的都上赶着送礼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