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也是有野心的,要继往开来,有所超越,青史留名。
青史留名这个事情,有流芳百世,也有遗臭万年。
李元无疑是奔着流芳百世去的,既然如此,那就必须有创新,有突破。
这么些年的皇子生涯,李元看清楚了问题的本质,正如贾琏说的那样,一切都要建立在生产力的发展上。
发展就会有变化,而传统的缙绅们是最讨厌变化的,他们恨不得这个世界一直如此,永远不会变化。
现实无疑不会让缙绅阶级满意,变化是一直存在的。比如家里多了个孩子,是不是变化。做父母的要不要为孩子谋划,这是不是变化。
同时李元也看清楚了,承辉帝的变法中,存在着对缙绅阶级的压制。这一点在史书上能找到很多类似的案例。
李元也清楚的看到了,缙绅阶级不好动,他们存在的时间很长,自上而下盘根错节,不好轻易去动,只能一点一点的削弱。
“父皇的做法是向外开拓,在发展的过程中缓解内部矛盾的同时,滋生出一批新贵。缙绅是无法根除的,既然如此,那便给他们制造对手,让他们在发展的过程中内部分化。”李元站在窗前,脑海里浮现出这么一段想法。
无论如何,不能一成不变,正如先生所说,盛世求变,乱世求稳。
内阁总算是拿出了一份具体的条陈,上呈到御前。
李元先仔细的看罢之后,发现内阁给出的解决方案如同隔靴搔痒。
怎么说呢,内阁主张科举推广实学不能着急,应该缓一缓。现阶段应该只在院试一级执行,三年后再进入乡试,十年后进入会试。
总之就是不能立刻在科举中全面加入实学,这样对过去那些专注于四书五经的读书人不公平。
还有就是一些省份,推广实学比较早,比如两广。会试中如果加入了实学的内容,并且占比过大,对天下士子不公平。
嗯,儒家的传统文化中是有很多关于社会公平理念的,只是有理念而已,执行的一塌糊涂。
看着内阁提交的条陈,李元不自觉的皱眉,觉得进度太慢了!
“林相拿回去,与诸公再商议一番,改一改。”李元直接给打了回票,要求改进,但不提如何改。
这是做皇帝的一贯手法,我就不明说意见,让你们去猜。
内阁方面也知道这第一稿是很难通过的,即便如何尽善尽美,皇帝也要挑毛病的。
类似那种甲方让改方案,改了好些回,最后还是第一稿最好的事情,并非一家之事,而是非常的普遍。
这个事情要看怎么理解了,总之作为提要求的一方,找点存在感太正常了。
林如海接过打回的条陈,起身抱手告辞:“如此,微臣告退!”
他也没仔细的问皇帝,到底要怎么改。
只能说内阁大臣不好当啊,如何让皇帝满意这种事情,素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实际上林如海知道皇帝的意思,但他也很无奈。作为首辅,他首先是要让皇帝满意,然后还要让同僚和下属满意。
但怎么说呢,这个世界上就不存在所有人都满意的事情。
回到内阁,林如海拿出条陈,召集众人开会商议。
“陛下对条陈明显很不满意,大家看看,该如何改。”林如海开门见山,其他阁臣也都一副果不其然的样子。
心里都清楚着呢,还是提交了这么一份东西上去,无他,讨价还价尔。
内阁代表文官集团的利益,文官集团与皇帝之间是合作和斗争的关系,文官集团又代表着天下士绅的利益,两者又是皇帝行事权利的触手以及与皇帝争夺利益的对手。
这就注定了内阁与皇帝的博弈无处不在,在任何事情上,只要不触碰谋反,内阁都要与皇帝进行反复的拉扯,锱铢必较。
遇见强势的皇帝,比如开国君主,内阁处在打辅助的地位,越往后传,皇帝的权威就越弱,内阁的地位就越高。